一、印发背景及意义
应急避难场所作为公共安全和应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预警响应、抢险救援与过渡安置等过程,为转移避险、安置群众、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关键支撑。按照相关文件要求,结合四川实际,应急管理厅牵头起草了《四川省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专项规划》),2025年10月30日以应急管理厅和自然资源厅名义联合印发。
二、印发过程
应急管理厅先后征求厅机关各相关处(室、中心、局)、省直相关部门、各市(州)应急管理部门、社会公众意见。按相关文件要求,通过专家论证、风险评估、与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公平竞争审查、与为基层减负一致性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
三、主要内容
《专项规划》共8章,主要包括背景分析、总则、应急避难需求与资源分析、规划目标与指标、发展布局规划、设计指引、实施安排、保障措施八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背景分析。一是经济社会及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分析,对经济社会发展、应急管理现状及其对应急避难的影响进行分析,为专项规划的研究和编制提供基础。二是应急避难场所发展现状分析,总结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历程,在应急管理发展现状和应急避难场所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应急避难场所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二部分为总则。一是明确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二是阐述规划依据,三是明确规划范围与期限。
第三部分为应急避难需求及资源分析。主要包括灾害事故风险、应急避难人口分析、应急避难能力供需分析和应急避难资源调查分析等内容。
第四部分为规划目标与指标。一是总体目标,统筹考虑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任务,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协调,科学提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总体目标。二是阶段性目标,分别提出近期(2025年)、中期(2030年)、远期(2035年)避难人口覆盖比例目标;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5个约束性指标(满足所需避难人口百分比、紧急避难场所建设面积、短期避难场所建设面积、长期避难场所建设面积、室内可容纳避难人数占室内外可容纳避难人数比例)、3个预期性指标(综合性应急避难场所容纳人数比例、省级应急避难场所数量、市级应急避难场所数量)。
第五部分为发展布局规划。一是应急避难策略布局,强化规划引领,突出建设目标;优化场所布局,完善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应急避难场所发展体系;构建“水、陆、空”三层次、多渠道应急疏散体系,强化应急物资保障;深化信息融合,推进智慧应急。二是划分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五级应急避难场所分级体系。三是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布局,将全省划分为三大断裂带地震与地质灾害区、川西北高原草原火灾与地震灾害区、川西高原森林火灾与地质灾害区、成都平原公共卫生与社会安全区、川东丘陵洪水与地质灾害区等5个一级应急避难综合分区,考虑具体应急避难事件类型、应急避难策略和实地调查情况划分23个二级分区。按照建设、改造、维护三类策略谋划应急避难场所发展布局,针对分区内基本情况制定建设策略,明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目标。四是应急通道与相关城乡基础设施布局,完善应急避难立体交通体系,指引应急避难场所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五是区域协同,针对与重庆、贵州、云南、西藏、青海、甘肃、陕西等周边省(区、市)的省际协同和省内相邻市(州)之间的省内协同提出明确要求。
第六部分为设计指引。根据应急避难场所的级别和类型,对应急避难场所场地建筑条件、服务范围、功能区、设施设备、物资储备和信息系统等设计提出指引。
第七部分为实施安排。一是确定4项主要任务及实施进度,包括应急避难场所调查评估、各级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应急避难场所建设与提升改造、健全四川省应急避难场所分级分类布局。二是规划设置“1+7+1+1”重点项目体系,以规划引领、场所建设、交通体系、管护保障、科技赋能为框架,设置市、县级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项目1项,设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7项(紧急、短期、长期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5项,特定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项目1项,“三断”区域应急通道建设项目1项);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管护使用体系1个;应急避难场所科技赋能体系1个。
第八部分为保障措施。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资金保障、严格评估监管、完善人才支撑、提升科技赋能、鼓励公众参与等6个方面提出规划保障措施,推进规划顺利实施。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