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创新机制筑牢防汛防地灾防线。今年入汛以来,四川遭遇多轮强降雨,经历了岷江1号洪水等流域洪水过程,多地发生山洪泥石流和地质灾害。面对严峻形势,四川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创新工作机制,突出协同发力,全力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截至目前,累计转移避险群众176.5万人次,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四川成功避险避灾案例43起,涉及甘孜州、凉山州、泸州市等10市(州)4080人。一是坚持联合值守机制。实行汛期防汛防地灾联合值守机制,由应急管理、水利、自然资源部门组织力量24小时集中办公,共同开展值班值守、会商研判、预警发布、指挥调度、督责问效等工作。省级发布暴雨、洪水、山洪、地灾预警后,省长、分管副省长和轮值单位主要负责同志根据预警、响应级别分别赴联合值守中心统一指挥并24小时驻守,交通运输、文旅和旅游等行业部门增派应急力量。今年汛期以来,应对各类省级预警175次,启动防汛应急响应9次。二是健全应急响应机制。建设应急指挥“一张图”,强化跨部门数据共享,深化“雨、水、工、灾、险、舆”六情滚动研判,初步实现“监测-预警—响应-反馈”闭环管理。探索暴雨、山洪、地灾“三警合一”风险分级预警,以预警叠加覆盖情况划分县域风险等级,并以红、橙、黄进行标识,快速锁定防控重点区域,一键点调直达基层。通过23万个应急广播大喇叭、FM101.7四川交通(应急)广播等平台,向社会公众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风险提示963次。三是深化协同应对机制。采取“省防减救灾办统筹、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的方式,组织住建、交通、水利、能源、铁路等部门,开展重大基础设施涉灾风险隐患排查,发现并督促整改隐患10089个。构建以暴雨预报预警为先导的重点涉安领域防汛联动机制,明确36项重点任务和防汛联动工作流程,形成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领域统筹应对防汛减灾格局,严防洪涝灾害风险向安全生产领域延伸,督促指导矿山企业停产撤人2522矿次、5.5万人次。(水旱灾害救援处、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供稿)
广安市“四个坚持”筑牢防汛防地灾防线。广安市强化责任落实,系统构建责任清晰、预警精准、转移坚决、安置妥当的防汛防地质灾害工作体系,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一是坚持责任体系向一线延伸。系统梳理并动态更新市、县、乡、村四级防汛责任分工,聚焦江河、水库、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等重点区域,逐级明确1447名责任人。制定防汛防地灾责任清单75项,将监测巡查、预警传递、转移组织、险情上报等职责分解到具体单位、岗位和人员。二是坚持预警响应在一线提速。着力破解预警信息“最后一米”难题,布设雨量站、水位站、视频监控点等监测站点1200余处。加强气象、水文、自然资源等多部门联合会商和风险研判,确保预警信息发布早、内容准、传递快。明确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信息发布渠道,形成“预警—叫应—反馈—行动”全流程闭环管理。入汛以来,有序应对9轮强降雨过程,累计发布各类预警信息14.2万余条次。三是坚持转移避险在一线落地。始终把转移避险作为保障群众生命安全的首要措施,对山洪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内的常住、流动人口进行全面摸排,登记高危区域覆盖人群9686人,以点为单位建立人员转移名册,明确转移责任人、路线及安置场所,一旦发现风险或接到预警,迅速启动转移程序。截至目前,全市累计安全转移群众17254人。四是坚持隐患排查向一线深化。常态化动态排查山洪灾害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洪涝等受威胁区域865处,对隐患风险点登记造册建立并动态更新台账,对排查发现的隐患实行“分类处置”,制定“一隐患一方案”,明确整改时限、责任人和应急管控措施,实行“销号管理”。今年以来,累计排查整改隐患632处,其中重大隐患24处,整改完成率100%,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