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全面推进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规范化建设。一是标准化建机构,确保“有人干”。为乡镇应急管理办公室设置独立办公区并配备必要设施,统一标识标牌,明确由党政班子成员或中层正职牵头负责,配备2至3名专职人员,形成“领导负责、专人专责”的稳定架构,目前乡镇专职人员332人,兼职人员224人。二是清单化明职责,厘清“干什么”。制定权责、岗位、问题“三张清单”,细化“防、治、救、报、处、宣”等20项具体职能,细分责任到人,明确基层应急管理“路线图”。建立企业信息、隐患治理、防灾减灾“三本台账”,实现“一企一档”“一患一策”动态管理。三是网格化防风险,规范“怎么干”。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绘制重大风险分布图,建立镇村两级网格表,落实网格员5745人,实现“一格一员、全域覆盖”。今年以来,成功应对9轮强降雨,避险转移3.2万余人,实现零伤亡,犍为县芭沟镇成功避险案例获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四是实战化强演练,力争“干得好”。坚持“平急结合”,组建乡镇应急队和村(社区)应急分队,试点推广最小单元应急预案,常态化开展桌面推演与实战演练。今年以来,累计组织应急演练2273场次,参与干部群众超35.5万人次,有效提升“救早救小救初期”能力。五是流程化提响应,实现“干得快”。构建“预警发布—响应启动—现场处置—善后恢复”闭环管理机制,强化部门协同、形成应急合力。规范信息报送流程,落实“首报快、续报准、终报全”制度,实现信息“一口收集、统一报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及时率达100%。六是常态化促宣教,保障“干得实”。开展风险识别、指挥协调、灾情管理专项培训,首期培训200余人。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五进”宣传活动,今年以来,累计开展应急知识普及活动280余场次,覆盖群众超200万人次,应急科普传播量突破1亿次。(乐山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凉山州持续强化基层应急管理机制建设。一是筑牢森林防火屏障。坚持林草主防,因地制宜制定防火方案,巡山护林员全覆盖、全时段动态巡护。坚持应急抓救,建成县、乡、村三级队伍3.1万人,高火险期全部前置到重点林区、重要位置带装巡护。坚持公安管查,紧盯“火源管控”和“人员查处”两个重点,配备“一村一辅警”,做到“见烟查、放火抓”。坚持纪检严督,常驻高火险县(市)开展联动暗访,倒逼防灭火责任落实、工作落地。二是筑牢安全生产底线。构建“1办5组”工作框架,组建安全生产专班,每年落实保障经费200万元以上。每日抽查各地各行业履职情况,通报重点行业领域重要问题隐患,督促限期整改。每周分析研判风险趋势,督促各行业及时落实防范措施。每月召开会议,曝光不落实的事、不在状态的人,责成相关责任人反思整改。三是筑牢防汛防灾堡垒。健全“三长两员”责任体系,每个地灾隐患点、山洪危险区由1名县级领导担任“点长”,乡镇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点长”,联系乡镇的县级部门班子成员任“督导员”,配备专职“监测员”,包干负责转移避险工作。健全“三单四图”机制,实现防灾预案表单化、预警响应规范化、应急处置流程化,对及时转移避险的,按规定给予补助;对提前发现隐患、成功组织转移避险的进行奖励。四是筑牢防震减灾基础。建立自动响应模式,在全省率先出台《重特大地震防范应对工作方案》《重特大地震应急救援行动方案》,将工作细化到点到人。建立“季会商”机制,抗震救灾指挥部每季度召开专题会商会,听取重点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将全州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建立物资分片共储、统一调配、战时增援机制,实现物资互补共享。(凉山州应急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