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专刊(九)
成都市深入推进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一是优化全覆盖排查机制。完善工作调度、事故警示、督办查处、执法检查等督责问效制度,健全“企业自查+属地排查+部门检查+综合督查”一体化排查体系,明确行业部门、安全专家、镇(街道)“专业+管理”的分级分类重点排查清单,构建社会公众和企业内部“吹哨人”举报奖励机制。依托12345市民热线、隐患“随手拍”等平台拓展排查举报覆盖面,推动全领域各环节起底式大排查,累计排查整改各类问题63.9万项。二是创新常态化曝光机制。实行安全风险“月提示”和事故隐患“周通报”梯度预警,逐月明确重大隐患、典型事故、处罚案例等曝光重点,建立每周“2+1+N”重点曝光机制,推动2至3个市级部门每月开展1次重点曝光宣传,形成长效机制,累计曝光问题隐患10.8万项。创新“穿透式”末梢宣传,打造“轨道+安全”科普宣传场景,将安全应急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三是构建全闭环整治机制。坚持“清单制+责任制+时限制”,开展重大事故隐患整改复核帮扶行动,实施属地全面自查、区(市)县交叉复核、市级抽查帮扶、动态指导服务“四级”联动整改问效,截至目前,排查发现的1945项重大事故隐患全部整改销号。聚焦重点行业领域,分类开展成品油、自建房、有限空间作业等特色化专项整治,实施主汛期次生衍生风险隐患专项“三大行动”,推动解决一类隐患、规范一个领域。行动开展以来,全市生产安全事故和死亡人数同比下降18.3%、25.0%。(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遂宁市构建安全生产“2+1”工作模式筑牢全链条全流程风险防线。一是织密“安全网”。建立“遂宁安全码”小程序和安全生产“五预”智慧管理系统,完成全市6691家企业1.45万个风险点位的数字化、标准化录入。按照“步行一刻钟、应急五分钟”覆盖半径,将全市划分为18176个网格,在50家工贸规上企业和24家危化品生产企业试点推行首席安全官和现场指挥官,分条分块明确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点网格1000余个。二是亮出“安全剑”。出台“四不放过”“双报告”落实措施,推行安委会首末位发言制度,对10个单位发放“红黄蓝牌”警示,通过“内部通报+媒体曝光”双渠道,公示问题企业577家、曝光问题隐患972个,倒逼企业整改完成714个。聚焦全市222项重大事故隐患,开展“专项督查+实地核查+回头看”三级核查,推动企业主动闭环整改隐患4852处。三是淬炼“安全兵”。建立基层力量“日常预防+战时应急”双模式,组织301名企业安全联络员蹲点服务,培训1422名政企安全生产“明白人”,在95个乡镇(街道)全覆盖设立应急办,新建省级消防站点2个、中心乡镇消防站27个,有效应对突发事件340起,累计转移群众392户867人,实现灾害事故应对“零伤亡”。(遂宁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巴中市通江县持续夯实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管理基础。一是“诊”字入手,精准排险除患。组织专家深入矿山露天采场、矿山道路、加工厂等关键区域,通过现场勘查、资料审查、人员问询、仪器检测等多种手段,对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开采工艺合规性、从业人员安全素养及现场管理等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安全体检”。帮助企业排查问题隐患39项,指导企业制定整改措施,严格闭环管理。二是“防”字把关,严控源头风险。关口前移,强化矿权审批源头管控。对拟延续和新设采矿权,建立与自规部门的常态化联动机制,对新设立和延续的采矿权,联合自规部门进行现场核查。今年以来,现场核查5次,向自规部门提出针对性建议5条,建议采纳率100%。三是“治”字施策,推动整合升级。强化部门协同攻坚,统筹优化矿权设置、整改林地问题、化解信访矛盾等重点工作。按照国家有关工作要求,聚焦县域矿产资源禀赋、安全生产现状及生态环境承载力等,联合自规、林业、生态环境等部门和属地乡镇,对县域内11座非煤矿山开展综合研判。截至目前,关闭退出矿山1座,拟淘汰退出4座,整合重组2座,改造升级2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