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三起成功避险案例被应急管理部通报表扬。应急管理部近日印发《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工作动态》,对四川省应急管理厅,泸州市、甘孜州应急管理局,叙永县、色达县、石渠县应急管理局和相关乡镇、村及灾害信息员进行通报表扬。一是泸州市叙永县滑坡灾害成功避险。7月23日至24日,叙永县白云山区域及附近发生大型滑坡,造成11处房屋倒塌,23处房屋地基整体位移和部分受损。灾害发生前,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雨后巡查发现白云寺附近地面裂缝后立即上报,当地有关部门迅速行动,会同专家组全程对滑坡危险区进行边坡雷达监测,三次组织94户218人提前转移安置,未造成人员伤亡。二是甘孜州色达县泥石流灾害成功避险。8月6日20时许,国道G548翁达到杨各109公里处发生泥石流,覆盖公路约300立方米。灾害发生前,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员及时发现险情并上报,当地启动联防联控机制,联合公安派出所劝停车辆40余辆,实现无人员伤亡、无车辆损失。三是甘孜州石渠县洪涝灾害成功避险。8月6日20时许,色达县县长须贡马乡江玛村欧拉沟发生洪涝灾害,造成5户房屋受损。灾害发生前,当地坚决做好“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三个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做到应转尽转,安全转移群众5户27人,未发生人员伤亡。(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供稿)
德阳市织密风险“防控网”确保安全度汛。一是监测预警全覆盖。依托332处气象观测站、139处水文监测站、242台(套)地质灾害监测设备开展全天候监测预报预警,入汛以来,已发布各类预警56次,通过市、县、乡、村四级10633名预警信息传递责任人,直接“喊醒”“叫应”受威胁群众1850人次。二是隐患排查无死角。组建2650名基层灾害风险隐患信息员,排查洪涝、地质、森林火灾等隐患3156条,核实处置2923条,落实安全措施233条。严格执行“隐患点+风险区”双控机制和“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要求,转移避险群众10776人次、安置8478万人次。三是应急准备全天候。组织制(修)订总体预案8个、专项预案308个、部门预案366个、基层预案12998个,开展应急演练2100余场、参演27.5万余人次。依托“1+6+55”应急物资储备网络,储备救灾物资25类、7.7万余件。全市1支消防救援队、12支专业队、13支社会综合队、84支乡镇(街道)应急队及1186支村(社区)应急分队全部进入临战状态,入汛以来,已成功应对7轮暴雨极端天气。(德阳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宜宾市着力构建立体化防灾减灾救灾体系。一是提升灾害防范能力。构建4万余名“市县乡村点”五级包保责任人和灾害信息员责任体系,排查防汛点位7646处/次、地质灾害隐患点9337处/次,刚性落实“一点一策”防范措施,新建、增补、升级气象、水利、地灾、地震等监测设备1900余台(套)。二是提升应急指挥能力。及时修订完善《宜宾市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等预案,同步指导13个县(区)联动修订预案(方案)5000余个,改造升级12个县(区)应急指挥部,组建通信分队11支97人,统筹配备通信保障车辆9辆、设备79台/套,依托气象部门研发的“数字预报员”智能系统,一旦触发预设阈值自动向相关行业部门精准推送气象信息。三是提升救援实战能力。投资6000万元建成全域覆盖的122支、1000余人的专职专责乡镇综合应急救援队,紧抓国债项目机遇,前置配备救援装备和应急指挥通信设备8106台/套,储备救援物资100余个品类、380余万件,刚性执行“重点单位+重点科室+值班人员”汛期联合值守机制,凝聚应对处置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