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专刊(十五)
成都市“点面”结合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一是上下一体构建方案体系。市安委会印发《关于开展安全生产问题隐患“大排查、大曝光、大整治”行动的通知》,统筹开展全市安全生产问题隐患“三大行动”。市安办督促指导23个区(市)县、28个市级重点行业部门结合实际,细化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推动形成“1+23+28”“三大行动”体系,合力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闭环管理动态清零。二是突出关键强化通报曝光。市安办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安全生产通报曝光机制的通知》,进一步健全完善通报曝光机制。目前已通过成都电视台专题栏目,公开曝光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自建房安全、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领域安全等突出问题15期;在各级安办政务网站设立“安全隐患曝光”专栏,聚焦突出问题、典型隐患,定期进行深度综合曝光。三是条块结合推进重点攻坚。持续开展“进万家、查隐患、保安全”自建房安全专项行动,组织23个工作组对各地开展自建房安全现场排查。部署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有序开展“强安2024”监管执法专项行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累计派出检查执法小组11804个,出动执法人员54284人次,罚款3358万元。(成都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泸州市以“四防”为抓手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一是“人防”强基。持续深化清单制管理信息化建设,动态完善安全责任体系,创新开设“安全应急责任谈”电视专栏,分层分类组织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骨干力量赴省外培训交流,开展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教育培训483场次,推动各级各部门各企业相关责任人知责明责、履职尽责。二是“技防”固本。突出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安全管理,全市13处生产矿井全部实现机械化开采,重大危险源企业全面运用双重预防机制信息平台,投用工业企业在线监测预警系统、“电子劝导员”道路安全守护平台、“智慧工地”视频在线监控系统等一批智能化系统,重点行业领域安全本底更加牢固。三是“工程防”提质。抢抓“智改数转”、大规模设备更新等政策机遇,实施工贸领域安全技术改造项目11个、化工企业老旧装置和超设计使用年限特种设备更新换代项目25个,升级改造消防设施309处,更新老旧燃气管网约300公里,新建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6公里,本质安全水平持续提升。四是“管理防”增效。坚持以制度管安全,全面推行企业内部隐患报告奖励制度,严格执行动火动焊安全管理“铁七条”措施,出台网约车管理“六条措施”,探索制定小散工程和零星作业安全生产管理办法,进一步提升安全监管效能。(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供稿)
甘孜州“三举措”稳步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一是前置力量严执法。组建乡(镇)综合执法队伍215支978人,建立应急服务站263个,配置各类企业专兼职安全官、安全员7320名,打通基层监管“最后一公里”。州、县(市)行业监管部门分别组建不少于10人、5人的安全生产专家库,每季度开展专家“会诊”,对企业每月至少开展1次帮扶指导。“双随机”检查企业1.5万余家,立案1506起、罚款1008.8万元、联合惩戒62次、警示约谈41家、曝光29次。二是逗硬问责提质效。将安全生产与目标绩效、选拔任用、财政资金、惩罚诫勉“四挂钩”,扣减2023年度发生事故县(市)财政资金1150万元用于奖励安全生产先进单位。今年以来,严格按照“四不放过”要求,对凡是发生过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县(市),由州级行业部门驻地督导,州安委会挂牌督办,属地检视发言。建立“点名道姓”通报表扬和批评制度,每周点对点通报道路交通、建筑施工、危化品等8大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突出问题。今年以来,查处生产安全责任事故6起,行政处罚182.58万元,行政问责7人、移送司法机关3人。三是加大投入强保障。州级财政投入安全生产资金每年不少于2500万元,县(市)财政投入安全生产资金每年不少于1200万元,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今年以来,州、县(市)财政共安排3.4亿财政资金用于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治理等,同比增加550%,对连续5年未发生生产安全责任事故的规模以上14家工业企业奖励共计140万元。(甘孜州应急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