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各地各部门积极开展第35个国际减灾日活动。一是系统部署精心组织。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做好防灾减灾宣传工作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办公厅要求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国际减灾日相关工作,制定《四川省2024年国际减灾日系列活动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开展防灾减灾公益宣传进课堂的通知》,对全省活动进行细化安排。10月12日,省防灾减灾救灾委员会办公室、应急管理厅、教育厅、团省委、省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在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共同举办国际减灾日暨减灾兴川文化月启动仪式。省委宣传部、四川地震局等相关成员单位及各级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相继发出通知,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具体举措,统筹协调推进,确保各项活动取得实效。二是广泛发动深入宣传。全省各地各部门紧紧围绕2024年国际减灾日主题,充分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两微一端”“全民安全公开课”等传播载体和平台,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宣教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不断提高全社会综合减灾能力。交通运输厅在全省179个高速公路服务区、38个渡口码头、184个客运场站等公共场集中开展防灾减灾宣传,发放宣传手册,播放宣传视频。应急管理厅、教育厅联合制作发布防灾减灾科普短视频,利用延时课、生命生态安全课组织全省中小学生收看,全网阅读量达100万余次。团省委组织全省各级应急安全志愿服务队伍走进社区开展安全宣传。截至10月中旬,全省累计开展各类宣传活动250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340余万份,发送宣传短信约1.1亿条,举办科普培训讲堂4000余场次,约300万人次参加有关活动。人民网、应急管理报、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等20余家中省媒体对我省国际减灾日活动进行了宣传报道,增强了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取得良好效果。三是结合实际强化演练。各级防灾减灾救灾议事协调机构办公室以国际减灾日活动为契机,积极动员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社区等开展管用实用的应急疏散避险逃生演练,着力提升儿童和青少年群体的灾害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教育厅针对全省青年大学生,在全省高等院校组织开展应急技能大演练活动,共20余万名师生参加演练,进一步加强了师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细化了师生应急处置方式方法。全省21个市(州)积极组织中小学校、社区集中开展应急疏散演练,通过疏散演练讲授防灾减灾知识、开展心肺复苏体验、掌握避险逃生技能,在学习体验中强化应急意识,提升应急能力,筑牢防灾减灾救灾的人民防线。截至10月14日,全省已累计组织开展各类应急疏散演练2000余场次,约50万人次参演。(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供稿)
雅安市积极探索科技赋能构建智慧应急体系。一是用数据作支撑。组建雅安基地实战化大数据指挥中心,接入应急管理部、省应急管理厅以及雅安市公安、交通、水利等27个部门、单位的地理信息、救援队伍、监测预警各类数据约2.62亿余条,汇聚天网、雪亮、河道、交通、森林防火在内的重点监控视频1万余路,形成数据资产350项,发布数据服务85项,有效推动数据智能服务、数据运营管理、城市信息模型等能力模块建设,建成雅安应急智慧大脑的数据库和研判中心。二是用技术开新局。通过AI视觉计算、广播预警、应急云呼,推动山洪危险区、地质灾害隐患点、应急避险常备安置点、旅游景区、在建工程等重点区域全覆盖全时段智能化监测预警到位,实时掌握转移安置情况,努力向人人救、户户救、组组救、村村救转变,有效打通基层防灾避险工作“最后一米”。三是用创新破瓶颈。编制《高山峡谷地区应急无线通信系统建设指南》,建成应急无线通信平台,按照“无线链路组网+基站信号覆盖+南北双中心备份”的建设思路,实现全市县、乡、村驻地370M应急无线通信信号覆盖,总体实现市域范围80%以上地区信号覆盖,保障国、省、市、县、乡、村六级通联,有效解决“三断”情况下应急通信难题。四是用融合促提升。与华为公司合作开展应急通信融合技术保障标准化研究,解决接口和协议不兼容问题,深度融合多网资源,创新设计多功能终端,推动公网、专网、卫星网络等融合。依托区域救援雅安基地,与深圳城安院、北京科技大学建立合作,建设一个集城市运行管理、应急数据汇集、风险会商研判、应急指挥决策为一体的城市运行与管理指挥调度中心,建立城市安全风险“全方位监测”“自动化预警”“分层次处置”模式。(雅安市应急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