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深入推进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和安全社区建设
(安全生产专刊三)
近年来,省安办坚决践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发展理念,贯穿以高水平安全服务高质量发展“一条主线”,把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和安全社区建设作为保障城市安全运行的综合性、系统性、长期性工程,着力提升城市安全发展水平。截至目前,已完成对13个省级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和1006个安全社区命名授牌。
泸州市坚持重心下沉全面加强安全社区建设
一是强化推动落实。将安全社区建设纳入全市民生工程和安全生产综合目标考核,每月跟踪督导建设进展,层层压实工作责任。建立以奖代补机制,在省级资金补助基础上,市财政给予每个成功创建省级安全社区的单位10万元奖励经费。截至目前,累计发放奖励经费570万元。二是强化资源整合。市、县、乡三级均设立安全社区建设工作机构,明确专人负责,确保有人抓、有人管。坚持以促进项目为抓手,2023年整合各类项目资金1.2亿元,对交通、教育、消防、涉水等领域重点安全问题进行专项治理,用真招实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三是强化宣教培训。依托全市6个安全体验中心和减灾馆,加强“沉浸式体验”,累计开展安全教育320万人次。组建各类安全宣传志愿者队伍34支898人,开展安全培训6万余人次。构建“1+N”宣传机制,以企事业单位公共宣传阵地为基础,依托微信公众号、LED显示屏、户外展板等载体,对安全防范知识进行全方位宣传。四是强化建设成效。全市已建成57个省级安全社区,覆盖7个区县57个乡镇200余万人,已建成的安全社区连续5年以上未发生较大生产安全事故,道路交通、工作场所、火灾事故起数及社会治安案件起数分别下降32.16%、51.23%、35.42%及28.12%,安全社区的社会影响力和群众认可度不断提升。
南充市营山县持续发力推动安全发展示范城市提档升级
一是织密城市安全“防护网”。出台全县2023年“创安”工作要点,落实创安专项资金500万元,实施19项巩固提升任务。2021年以来,整合资金近10亿元,对7个街区、110栋建筑、2条城市内河等进行综合改造,有效解决城市管线设备不规范、消防设施不完善、城市内涝、河堤安全隐患等问题。结合重大事故隐患专项排查整治2023行动,完成150余家重点企业隐患排查和风险分级管控,重点企业标准化达标率达100%。二是装上城市安全“智慧脑”。建成营山县城市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将29个乡镇(街道)、17个职能部门、500家重点单位,2000余家单位(场所)纳入智慧消防、大客流等监管网络,升级城市生命线监测预警系统,对城区水电气等主要干线管网节点进行及时感知预警。搭建突发事件应急通讯体系,购置水上救援机器人等先进装备,破解断电断网断路条件下的应急通讯指挥救援难题。三是培养城市安全“明白人”。联合同济大学等高等院校成立营山县城市安全教育研究实践基地,多层次、分领域开展安全风险辨识指导培训2000余人次,明确15个重点应急演练主题,开展各类应急演练1160场次。打造安全体验场馆14个、安全示范街18条、安全文化主题公园6个,在170个村实施居民安全素质提升工程,构建“人人讲安全、个个会应急”营山15分钟安全生活圈。
宜宾市南溪区坚持以创建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为抓手全力建设“平安南溪”
一是从点到面织密风险“管控网”。建立城市安全“专业顾问”机制,组建7个行业55名安全专家,常态化开展专家“把脉问诊”,绘制“红橙黄蓝”等级风险分布图。建立“一单五制”隐患管理制度和“一企一档”精准执法机制。二是从散到聚激活末梢“灵敏度”。建设安全文化体验中心,向公众提供急救逃生等体验项目。整合护林员、监测员等资源,实行“多员合一”,划分一级网格319个、二级网格2342个;规范化建设多功能检查站40个,配备AB岗劝导员,及时排查隐患和传递预警信息。三是从外到内夯实源头“基础墙”。实施渡改桥PPP项目,投入18.7亿,建成仙源长江大桥,完成市政供水、老旧管网、交通功能提升改造,建成20公里滨江防洪堤。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已接入道路桥梁等19个领域70余个点位,实施“智慧平安小区”“智慧工地”“电动车智慧充电”等项目,夯实源头安全基础。四是从强到专提升救援“高效性”。建成应急管理综合应用平台、融合通信平台、370M基站和区镇视频会议系统,接入各行业前端传感数据,构建智能化指挥体系。独立设置镇街应急管理办公室,挂安办牌子,各增核1名编制用于加强安全工作力量,落实办公场所、人员、经费和运行机制,“五化”联动推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特色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