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23年抗震救灾综合演练在乐山举行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论述及来川视察重要指示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由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主办,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乐山市、凉山州、成都市、甘孜州人民政府联合承办的四川省2023年抗震救灾综合演练日前在乐山市沐川县、凉山州宁南县等地举行。
演练围绕大震巨灾构建场景,模拟乐山市沐川县发生7.0级地震,成都、凉山、甘孜等多个地区震感强烈。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道路、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数万名群众亟需转移安置。演练科目重点突出陆、水、空“三位一体”协同救援和高新技术手段运用,共设置灾情侦察、航空救援、废墟搜救、基础设施抢修、次生地灾、堰塞湖排危除险、水域救援、山岳救援、隧道救援等12个科目。
演练采取省市联合、属地组织、拉动增援、桌面推演、现场实操等方式进行。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启动省级地震一级应急响应,成立省市联合指挥部,由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指挥长、副省长任指挥长,统一组织抗震救灾。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国家地震二级应急响应,调派重庆、云南、贵州等地力量通过空中、陆路、水路等多种方式增援灾区。演练共计投入解放军、武警、消防救援、森林消防、社会队伍等参演力量约8800人,直升机7架、大型固定翼无人机2架。同时,首次采用现场指挥部沉浸式观摩模式,将观摩区融入指挥部内部,在检验预案、锻炼队伍的基础上,通过近距离沉浸式体验,促进全省进一步提升联合指挥作战水平,为全国抗震救灾科学高效指挥提供四川方案。(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处供稿)
省安科院参研锂电池安全管控项目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日前,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省安科院)参与的“基于多场感知与自主阻燃的锂电池安全管控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该项目研究成果显著提升了锂电池全生命周期本质安全水平,在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效益显著。一是组织专业力量联合攻关。联合电子科技大学、四川省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检测院等多家单位,抽调骨干精英力量,组建联合攻关团队。省安科院充分发挥在应急管理、安全生产领域中的科研优势,结合自身在危险化学品管控、安全生产、应急监测等方面的研发力量和科研平台,梳理锂电池安全风险管控需求,开展锂电池安全风险预警体系与风险管控系统的研究及检验检测,促进项目关键技术在行业内的推广。二是攻克关键技术瓶颈。针对现有锂电池安全管理中存在热失控风险实时监测难、热失控过程预警防护难、电池起火燃烧阻断难等技术难题,通力协作、攻坚克难,突破集成传感、超前预警和自主阻燃等核心技术瓶颈,构建了“可知、可控、可断”的锂电池安全管控技术体系,特别是在防控锂电池火灾安全风险方面成效突出,为彻底解决锂电池起火爆炸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三是推动锂电产业进步。项目联合攻关团队立足解决当前锂电池领域存在的技术难题,积极为锂电池制造企业成果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大力提升锂电池安全性能。该项目已获授权发明专利51项、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高水平论文80篇,制定团体标准2项,攻克制约锂电池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形成自主可控的锂电池全生命周期安全管控技术体系。该项成果已在能源、通信、航天、交通等领域10余家单位成功应用,为我国锂电产业科技进步、产品升级换代和电能源革命奠定坚实的技术基础。(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供稿)
泸州市安办专班完成组建并实战化运行
一是配强人员力量。通过统筹整合现有人员编制、抽调优秀年轻干部、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市安办实战化专班力量,配备专班工作人员31人,落实专班办公场所220平方米,新增购置办公设备26台套,有效破解市安办“人少事多、小马拉大车”的困境。二是完善工作规则。明确专班参谋助手、监督检查、巡查考核等7项职能职责,建立会商研判、两书一函、挂牌督办等9项工作制度;在专班内设综合协调组、综合监管组、考核巡查组和安全风险研判中心“三组一中心”,并分别明确职责分工,全面构建衔接顺畅、运转高效的工作机制。三是规范日常运行。专班按照“日研判、周调度、月分析、季考评”开展安全风险防范,4月30日开始试运行以来,专班累计发布安全风险防控预警信息13条,开展督导检查160余人次,实地检查点位379个,在线抽查企业839家次,有效推动安全责任和防范措施落地落实。(泸州市应急管理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