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常面对的自然灾害,人类历史也是一部与洪涝灾害斗争的历史,其“威力”和地震并驾齐驱,堪称自然界几大破坏王之一。偏偏这个破坏王还几乎年年上门,通常还会撺掇几个“亲戚”——山洪、滑坡、泥石流共同来犯。当前正值“华西秋雨”极端天气多发时段,又遇疫情叠加、地震频发等突发事件,在极端情况叠加之下,各地要善于在“两难”“多难”下开展工作,准备好一套水陆毕陈的组合大餐,才能安顿好这些不速之客。
先起炉灶再拿锅瓢。要烹饪好一顿防汛“大餐”,大厨心中要有一本菜谱。有谱有纲,再多的“客人”造访也能应对自如。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就是做好防汛救灾工作的“纲”。切实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实处,坚持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贯穿防汛减灾全过程,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防灾减灾工作总方针,以防为主、防于治、未发先防,下好防汛“先手棋”;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全面提高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时刻绷紧防汛减灾这根弦,保持枕戈待旦的备战状态;立足最坏打算、做好最足准备,落实好“三个宁可、三个不可”“三个避让”“三个紧急转移”等刚性要求,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迅速行动、狠抓落实,把压力传导到最基层、把措施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河坝不修,田就成沙洲。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只有将“防”这道前菜做好,“不速之客”上门之时,才能从容迎客。牢固树立“全周期管理”意识,既从苗头性问题入手加强源头管控,也聚焦重点环节着眼长效机制建设,以早一点预警,多一点胜算的思维提前预测预报,做到“上游下雨、中游吹哨、下游开跑”;要增强防汛指挥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特别是在突发灾情时,做到扁平化指挥、迅速决策,避免层层请示汇报;要“捞衣扎袖”“泥腿挽裤”地带领群众转移到低洼地带,做到“应转必转,应转尽转”,特别是广大农村、山区的老人、儿童,确保不丢一户、不掉一人;对广大城市农村泄洪排涝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短板弱项来一场“大体检”,以刮骨疗毒的手段去腐生新,将汛期安全锁加固到每一段坝坎、每一条河流、每一个孤岛,将防汛责任落实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提升全社会风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加大新媒体传播力度,利用手机短信、广播电视、“两微一端”、高音喇叭、敲锣吹哨等“土洋结合”的办法让预警信息和减灾救灾知识飞入百姓家;充分调动灾害信息员积极性,发挥他们来自基层防灾工作中的宝贵经验,对有贡献的基层灾害信息员给予实质性的奖励,夯实群防群治的社会根基。
水高漫不过船去,船大才能走四海。“抗”和“救”两道“主菜”“硬菜”轮番上席,才能以高品质的“美味佳肴”征服令人头痛的“客人”。四川作为千河之省,历年来夏秋时节经受的洪涝灾害数不胜数。近两年,动辄百年不遇的大洪水“造访”乐山、雅安等地,千里沃野变成泽国汪洋,基础设施受损、山体滑坡、道路塌方,洪灾之威不可谓不盛。面对这些难缠的“客人”,主人精心准备,方显待客有道。领导干部要熟悉预案和流程,做到“心中有数”,实现“有人、有制度、有方案、有预案、有设备”。各地各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及成员单位要按照预案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各部门各司其职,研判、调度、预警联动,细化防灾、抢险、撤离、救援各项措施;常态化组织开展防汛减灾应急演练,分门别类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练协作、练配合、练能力,确保责任上不漏一环、指挥上不着一失、措施上一抓到底;构建多元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分类储备防汛抗旱、城市内涝等灾害救援装备,加大复杂环境下救援破拆、生命支撑、便携式单兵救援等先进适用装备;实施科技赋能,充分运用云计算、5G通信、大数据等开展极端环境下的搜索救援,实现抗灾救灾高效精准;积极开展灾后救助工作,妥善解决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解决群众急难所需问题,牢牢守住人民群众“生命线”。
打扫好房子再请客,准备好饭菜再宴宾。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要想成功应对自然灾害这位“不速之客”,就要切实提高“厨艺”,拿捏好“油盐酱醋”,走好“防抗救”三部曲,防在未发之前,抗在第一时间,救在关键环节,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态度做好防汛救灾工作。(蜀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