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破除“水土不服”

  • 发布时间: 2025-09-05
  • 来源: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基层应急管理干部有多拼?防火防汛时,他们通宵达旦值守,时时放心不下紧盯水位变化、火势走向;护安全生产,他们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措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威胁群众安全的细节;节假日团圆之际、集中休假期间,他们得坚守岗位保障安全,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宁……从工厂到居民楼,从河边到山坡头,辖区内的大小安全事务,他们都操碎了心。然而,人力终有极限。四川自然灾害频发、安全风险复杂严峻,基层应急管理本应是守护群众的坚固防线,却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再加上文件政策落实时不时与基层需求错位等现实问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仅靠干部硬拼远远不够,关键还得是在于体系化保障和系统性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如何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文件里的“白纸黑字”变为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刀真枪”,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全的“铜墙铁壁”,关键在于解决“水土不服”的痛点。

政策落地不是简单的“填空题”,而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应用题”。当中央增发万亿国债支持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四川出台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礼包”落地时,考验的不仅仅是资金设施的“物理投放”,更重要的是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治理方言”的能力。这些本应是利好的“礼包”,却在不少地方沦为了机械执行。文件传达了、资金下拨了、队伍挂牌了,就认为“完成任务”了;部门协调常“掉链子”,应急部门推动工作,多方沟通费尽力,协调不成反被怨;顶层设计的“蓝图”到了基层,却变成了“空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如何把“顶层设计图”绘成“基层施工图”,让制度优势在适配场景中转化为治理动能,这既是“填好规定动作”的政治自觉,更是“答好个性命题”的治理智慧。成都试点“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五联机制”,针对基层应急“力量分散、指挥不畅、协同低效”的痛点,部署政府专职消防队、镇街综合救援队和村(社区)应急救援分队,从联防、联训、联调、联战、联勤五个方面展开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应急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这一成功实践印证了,只有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把战略机遇转化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制度优势。

科技赋能不是“唯技术论”,而要念好“实用经”。一提智慧应急,有些地方就急于购置设备、搭建系统,仿佛屏幕够大、数据够多就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基层的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设备买回来了,基层人员却操作不了,成了摆设;系统建起来了,群众却不愿参与,成了“孤岛”。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如果只盯着“隐患上报”的数字好看,对部门核查是否走实、整改反馈是否到位漠不关心,那还不如村口的大喇叭管用。科技的本质是“为人所用”,脱离了基层业务流程和群众参与,再先进的技术也变不成实实在在的安全感。甘孜的“甘快传”之所以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于它让技术手段与群众参与形成了闭环。利用数字化工具推进群防群治,实现“隐患上报——部门核查——整改反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科技手段既具备数据驱动的“理性精准”,又保留群众参与的“感性温度”,推动技术力量与基层工作流程深度融合,才能使“数字红利”真正转化为基层应急的“安全增量”。

队伍建设既要“专业化”,更要“本地化”。强调专业化,便抽调一批专业队伍,可这些队伍未必熟悉村里的小路、山上的隐患,就像“外来和尚念不好本地的经”;讲究本地化,便召集一批本地群众,可真遇火灾、滑坡等紧急情况,他们未必清楚先切哪根电线、该往哪条路疏散,缺乏专业的应对能力。专业能力与本土优势拧不成一股绳,队伍再多也只能是“平时看不见、急时用不上”。所以,如何破解风险突发性与治理分散性的深层矛盾,既需要“来之能战”的专业素养,更要“召之即来”的本土优势。凉山冕宁在组建综合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乡镇综合应急队伍及初期火处置队伍等的同时,邀请国家专业队伍对县、乡、村三级队伍开展“三联”培训,推动“专业下沉”与“本土提升”良性循环,实现从“土办法”到科学处置的跨越,强化了基层实战能力。

说到底,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是搭架子、凑数字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实打实地解决问题。政策落地要多问问基层“卡在哪”,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科技应用要多想想群众“用不用”,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群众;队伍建设要多看看实战“顶不顶用”,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唯有治好这些“水土不服”的沉疴,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安全的“最严防线”,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编辑: 胡文涛】
蜀安之声
基层应急管理能力建设要破除“水土不服”
发布时间:2025-09-05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基层应急管理干部有多拼?防火防汛时,他们通宵达旦值守,时时放心不下紧盯水位变化、火势走向;护安全生产,他们督促企业落实安全措施,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威胁群众安全的细节;节假日团圆之际、集中休假期间,他们得坚守岗位保障安全,默默守护着一方安宁……从工厂到居民楼,从河边到山坡头,辖区内的大小安全事务,他们都操碎了心。然而,人力终有极限。四川自然灾害频发、安全风险复杂严峻,基层应急管理本应是守护群众的坚固防线,却面临这样那样的困境,再加上文件政策落实时不时与基层需求错位等现实问题,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仅靠干部硬拼远远不够,关键还得是在于体系化保障和系统性提升应急管理能力。如何将《关于进一步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实施意见》文件里的“白纸黑字”变为基层看得见摸得着的“真刀真枪”,让政策红利转化为守护群众安全的“铜墙铁壁”,关键在于解决“水土不服”的痛点。

政策落地不是简单的“填空题”,而是需要灵活运用的“应用题”。当中央增发万亿国债支持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四川出台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指导意见等政策“礼包”落地时,考验的不仅仅是资金设施的“物理投放”,更重要的是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治理方言”的能力。这些本应是利好的“礼包”,却在不少地方沦为了机械执行。文件传达了、资金下拨了、队伍挂牌了,就认为“完成任务”了;部门协调常“掉链子”,应急部门推动工作,多方沟通费尽力,协调不成反被怨;顶层设计的“蓝图”到了基层,却变成了“空图”,无法真正发挥作用。如何把“顶层设计图”绘成“基层施工图”,让制度优势在适配场景中转化为治理动能,这既是“填好规定动作”的政治自觉,更是“答好个性命题”的治理智慧。成都试点“一主两辅”应急救援队伍“五联机制”,针对基层应急“力量分散、指挥不畅、协同低效”的痛点,部署政府专职消防队、镇街综合救援队和村(社区)应急救援分队,从联防、联训、联调、联战、联勤五个方面展开深度融合,推动基层应急从“各自为战”转向“协同作战”。这一成功实践印证了,只有政策与实践深度融合,才能真正把战略机遇转化为提升基层应急能力建设的制度优势。

科技赋能不是“唯技术论”,而要念好“实用经”。一提智慧应急,有些地方就急于购置设备、搭建系统,仿佛屏幕够大、数据够多就是“智慧”的象征。然而,基层的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的一击。设备买回来了,基层人员却操作不了,成了摆设;系统建起来了,群众却不愿参与,成了“孤岛”。所谓的“数字化管理”,如果只盯着“隐患上报”的数字好看,对部门核查是否走实、整改反馈是否到位漠不关心,那还不如村口的大喇叭管用。科技的本质是“为人所用”,脱离了基层业务流程和群众参与,再先进的技术也变不成实实在在的安全感。甘孜的“甘快传”之所以能将风险化解在萌芽状态,在于它让技术手段与群众参与形成了闭环。利用数字化工具推进群防群治,实现“隐患上报——部门核查——整改反馈”全流程数字化管理。让科技手段既具备数据驱动的“理性精准”,又保留群众参与的“感性温度”,推动技术力量与基层工作流程深度融合,才能使“数字红利”真正转化为基层应急的“安全增量”。

队伍建设既要“专业化”,更要“本地化”。强调专业化,便抽调一批专业队伍,可这些队伍未必熟悉村里的小路、山上的隐患,就像“外来和尚念不好本地的经”;讲究本地化,便召集一批本地群众,可真遇火灾、滑坡等紧急情况,他们未必清楚先切哪根电线、该往哪条路疏散,缺乏专业的应对能力。专业能力与本土优势拧不成一股绳,队伍再多也只能是“平时看不见、急时用不上”。所以,如何破解风险突发性与治理分散性的深层矛盾,既需要“来之能战”的专业素养,更要“召之即来”的本土优势。凉山冕宁在组建综合应急救援专业队伍、乡镇综合应急队伍及初期火处置队伍等的同时,邀请国家专业队伍对县、乡、村三级队伍开展“三联”培训,推动“专业下沉”与“本土提升”良性循环,实现从“土办法”到科学处置的跨越,强化了基层实战能力。

说到底,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不是搭架子、凑数字的形式主义,而是要实打实地解决问题。政策落地要多问问基层“卡在哪”,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科技应用要多想想群众“用不用”,让科技真正服务于群众;队伍建设要多看看实战“顶不顶用”,确保队伍在关键时刻拉得出、顶得上。唯有治好这些“水土不服”的沉疴,应急管理的“最后一公里”才能真正成为守护安全的“最严防线”,为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驾护航。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