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街角巷尾,“牛皮癣”小广告像顽固的皮肤病“不易铲除”,撕了贴、贴了撕的循环令人头痛。这种周而复始的情况,与大部分不安全行为如出一辙。有的认为客车超载几个人没有问题,有的认为手机插座长期不拔不会燃烧等。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反弹的安全事故就像“牛皮癣”一样即便暂时清理,稍有不慎又会“春风吹又生”。最棘手的是这种“精神癣症”还会传染,一个疏忽的火星便能点燃整片草原,让安全防线溃不成军。要根植“安全牛皮癣”需久久为功,从制度制约、安全教育、环境设计等方面持续用力,让安全真正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按倒葫芦起来瓢。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不安全行为如同潜伏的暗礁,时刻威胁着生命财产安全。这些行为看似偶然,实则是侥幸心理、省能心理、自我表现心理以及短视心理作祟。行人横穿马路时,明知天桥就在200米外,却因“不想绕路”而冒险翻越护栏;建筑工人高空作业时,因系安全绳费时费力,选择直接攀爬无防护的脚手架;居民停电瓶车时,为省时省事不愿意停在停车棚而选择停在楼下通道……这一切源于惰性心理导致节能本能的异化。在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最小能量消耗原则”的生存策略,个体为节省时间、体力或成本,倾向于简化操作流程或降低防护标准。而这些偷懒行为若未受到即时处罚,行为人就不会把偷懒行为与灭顶之灾挂钩。当群体中有人首次偷懒未受惩罚时,“破窗效应”随之而来。侥幸心理加剧了“病症”。机动车驾驶员在拥堵路段违规加塞,将遵守交通规则视为“浪费时间”;化工厂操作员省略设备点检步骤,认为“不会那么巧出事”。多次违章未发生事故的偶然经历,让人误以为“危险不会降临”,进而混淆短期侥幸与长期必然的因果关系。这种心理使人放松警惕,忽视安全规程,甚至形成“习惯性违章”。自我表现心理也是诱因。熟练工人为展示技术而违规操作高危设备,驾驶员超速以炫耀车技……个别因经验或技能优势产生盲目自信,将冒险行为视为“能力证明”。这种心理使人在明知风险存在时仍轻信能“掌控局面”,但实际可能因设备故障、他人失误等突发变量导致事故失控。短视心理更为致命。行为经济学中的“双曲贴现”理论揭示,人们会高估近期收益而低估远期风险。这种认知偏差在安全领域表现更为突出。某建筑公司曾计算:为工人配备全身式安全带,每年需增加几十万元支出,而因坠落导致的每起事故平均赔偿上百万,企业管理者将安全投入视为“沉没成本”,认为“出事概率低,不如把钱投到看得见的地方”,这种心理导致他们只看见眼前的利益,看不见长远的危险。
治标不如治本,治末不如治源。这些安全问题的出现,背后是我们忽视了安全文化的培育和内生机制的构建。要构建长效安全机制,让安全行为成为职业发展的“通行证”,将安全记录与个人职业信用绑定,使违章成本远超短期收益。要推进安全文化教育,通过VR安全体验让受训者“亲历”事故场景,将安全警示转化为具身认知,将抽象风险转化为具象记忆,打破认知盲区。要构建多元共治体系,通过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公众监督等方式,让政府、企业、员工、社会组织和公众成为安全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要强化环境优化,通过调整作业空间布局、增设智能监控设备、优化安全通道设计等方式,改变行为成本结构,降低行为失误概率,构筑起不安全行为的防御屏障。
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根治“安全牛皮癣”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安全风险的形态在变,但人性中的侥幸、惰性、短视很难改变。唯有将制度刚性、设计理性与文化温度相融合,将根治不安全行为从外部约束转向内生驱动,才能提升本质安全水平,才能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蜀安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