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锚定“四个一”机制加快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 发布时间: 2025-07-27
  • 来源: 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决策部署,聚焦“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求,锚定“一个中枢、一张网、一支队、一堂课”总体思路,系统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和力量,切实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

一、应急指挥一体化——打造“一个中枢”

建成攀枝花市应急指挥联动中心,整合应急、气象、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20余套业务系统,通过这一举措,实现了市级部门横向互联互通,市、县、乡、村纵向四级贯通,形成一体化、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应急指挥平台,平台在应对多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提升了应急响应的及时性与协同性。同时,牵头完成攀枝花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精准掌握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锁定全市高风险区域,形成“风险一张图、数据一个库”,为后续精准预警、靶向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二、物资保障三级圈——织密“一张网”

坚持“分级储备、前突布防、快速调配”原则,全力构建市—县—乡三级物资保障网。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建立“1小时应急保障圈”机制,建成1座市级中心库、5座县级专业库、41个乡镇前置点,共储备棉被、帐篷、折叠床、棉大衣等救灾物资8.28万件(套)。认真做好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工作,完成了全市149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评估,指导、督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和运维(产权)单位,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范管理,落实调整完善或标准化改造、撤销场所设施或取消避难场所功能等工作,并根据改进结果及时更新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系统中本级行政场所数据。同时会同12个市级部门共同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运行工作,有效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水平。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为77.25万平方米,可容纳总人数为35.8万人;同步启动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由“可用”向“优用”升级。

三、救援力量全覆盖——锤炼“一支队”

投入7120万元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构建“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贯通”的现代应急救援体系,为全市1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5支县级应急救援队伍、49支乡级应急救援队伍共计55支梯次救援队伍配备了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类、抗洪抢险类、水域救援类、地震地质灾害救援类、综合保障类共计5大类3546台(套)专业装备。同时,统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地方专业队、技术专家组和社会志愿力量,组建157支、5013人的应急救援队伍,配齐大型工程机械600余台、无人机363架、卫星通信终端144部,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对全市7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286个山洪灾害危险区“点对点”覆盖。

四、宣教演练常态化——上好“一堂课”

定期举办灾害信息员培训,组织各县(区)应急管理局、49个乡镇(街道)的基层灾害信息员参加培训。紧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要求,立足我市自然灾害发生特点,采取“制度解读+案例分析+实操讲解”三结合方式,进一步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能力建设。同时,组织县、乡、村三级520名灾害信息员参加灾情统计报送与数据分析能力测试,进一步提高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灾情管理业务综合理论素养,有效化解基层灾情管理工作常出现的“小灾报不好、大灾不会报”问题。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联合三大运营商向市民推送防灾短信110万条;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264场,直接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实现乡镇(街道)演练覆盖率100%。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

【编辑: 胡文涛】
市州动态
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锚定“四个一”机制加快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发布时间:2025-07-27 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

攀枝花市应急管理局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决策部署,聚焦“全灾种、大应急”任务需求,锚定“一个中枢、一张网、一支队、一堂课”总体思路,系统夯实基层应急管理基础和力量,切实筑牢安全底板、守牢安全底线。

一、应急指挥一体化——打造“一个中枢”

建成攀枝花市应急指挥联动中心,整合应急、气象、林业、水利、自然资源等20余套业务系统,通过这一举措,实现了市级部门横向互联互通,市、县、乡、村纵向四级贯通,形成一体化、上下联动、左右协同的应急指挥平台,平台在应对多次强降雨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有效提升了应急响应的及时性与协同性。同时,牵头完成攀枝花市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精准掌握全市自然灾害风险底数,锁定全市高风险区域,形成“风险一张图、数据一个库”,为后续精准预警、靶向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二、物资保障三级圈——织密“一张网”

坚持“分级储备、前突布防、快速调配”原则,全力构建市—县—乡三级物资保障网。市应急管理局会同市发展改革委等单位建立“1小时应急保障圈”机制,建成1座市级中心库、5座县级专业库、41个乡镇前置点,共储备棉被、帐篷、折叠床、棉大衣等救灾物资8.28万件(套)。认真做好全市应急避难场所相关工作,完成了全市149处应急避难场所综合评估,指导、督促应急避难场所管理单位和运维(产权)单位,加强应急避难场所规范管理,落实调整完善或标准化改造、撤销场所设施或取消避难场所功能等工作,并根据改进结果及时更新全国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系统中本级行政场所数据。同时会同12个市级部门共同研究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运行工作,有效提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水平。全市应急避难场所总面积为77.25万平方米,可容纳总人数为35.8万人;同步启动市级应急避难场所专项规划编制,推动应急避难场所布局由“可用”向“优用”升级。

三、救援力量全覆盖——锤炼“一支队”

投入7120万元实施自然灾害应急能力提升工程基层防灾项目,构建“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贯通”的现代应急救援体系,为全市1支市级应急救援队伍、5支县级应急救援队伍、49支乡级应急救援队伍共计55支梯次救援队伍配备了森林(草原)火灾扑救类、抗洪抢险类、水域救援类、地震地质灾害救援类、综合保障类共计5大类3546台(套)专业装备。同时,统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地方专业队、技术专家组和社会志愿力量,组建157支、5013人的应急救援队伍,配齐大型工程机械600余台、无人机363架、卫星通信终端144部,实现应急救援力量对全市7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和286个山洪灾害危险区“点对点”覆盖。

四、宣教演练常态化——上好“一堂课”

定期举办灾害信息员培训,组织各县(区)应急管理局、49个乡镇(街道)的基层灾害信息员参加培训。紧扣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新要求,立足我市自然灾害发生特点,采取“制度解读+案例分析+实操讲解”三结合方式,进一步加强全市灾害信息员队伍能力建设。同时,组织县、乡、村三级520名灾害信息员参加灾情统计报送与数据分析能力测试,进一步提高县、乡、村三级灾害信息员灾情管理业务综合理论素养,有效化解基层灾情管理工作常出现的“小灾报不好、大灾不会报”问题。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为契机,联合三大运营商向市民推送防灾短信110万条;组织开展应急疏散演练264场,直接参与群众近20万人次,实现乡镇(街道)演练覆盖率100%。通过“线上+线下”双轮驱动,全民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显著增强。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