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挥部,经现场专家会诊,一名伤员出现多发性骨折合并休克,生命垂危,急需开展抗休克治疗,移动医院现有设备无法实施有效救治,建议立即转送省人民医院!”“收到,请你们动用一切现有手段,尽全力维持伤员生命,做好转运准备,指挥部立即调派直升机。”“是,我们随时做好转运准备!”
这是四川省2023年抗震救灾综合实战演练中的一幕。演练模拟5月8日乐山市沐川县附近发生7.0级地震,以抗震救灾全流程、全要素为主线,针对地震及次生灾害的救援痛点难点,涵盖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应急响应、力量突入、统筹指挥、救援救灾等行动全过程,重点对有关地区的应急状态、应急能力,以及各类应急力量组织指挥、救援作业、行动协同等方面进行综合实战检验。
70多分钟的演练紧张有序,各个环节衔接紧密顺畅,贯穿整场演练过程的,是“迅速”“专业”等关键词。
迅速响应 全面出击 快速救援
灾情就是命令,时间就是生命。面对突发灾害,四川省各级党委政府快速反应,按照预案启动地震一级应急响应,迅速成立四川省应对沐川地震抗震救灾指挥部,在指挥部的统筹协调下,各有关部门立刻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全力以赴守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受灾乡镇组织开展灾情排查,村(社区)按照台账排查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等重点人群。村组干部、灾害信息员逐户摸排受灾情况,使用卫星电话、对讲机、灾情直报小程序等多种手段上报震情灾情。据初步统计,震中沐川县13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沐溪镇、舟坝镇、武圣乡道路、通信、电力中断,轻骑兵正在前突侦查。乐山市、凉山州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一级应急响应,成都市、甘孜州启动地震二级应急响应,并向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上报灾情信息。
“根据地震灾害应急处置经验,指挥部承担着协调中枢的作用。”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地震与地质灾害救援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抗震救灾工作不仅是单一的救援,还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的恢复,次生灾害的防范,震区群众的转移安置等诸多工作。
繁多复杂的工作如何快速运行,就需要指挥部的统筹协调。记者了解到,现场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保障组、抢险救援组、群众安置组、医疗防疫组、交通运输组、要素保障组、治安维稳组、物资保障组、宣传报道组和灾损评估组等工作组。
多种灾害 协同救援 专业高效
与以往的地震演练设置的科目不同,本次演练演练科目以抗震救灾全流程、全要素为主线,针对地震及次生灾害的救援痛点难点,涵盖各级抗震救灾指挥部和各类应急救援力量的应急响应、力量突入、统筹指挥、救援救灾等行动全过程。
演练设置城市废墟搜救、基础设施恢复、航空救援、地灾抢险、堰塞湖排危、隧道救援等12个一级科目,部分科目设置现场沉浸式体验场景,演练采取现场实景实操、远程实景切播、实况视频连线、音视频录播等形式全景展现。
受强降雨影响,马边河流域水位不断上涨。舟坝水电站泄洪闸门因震损坏,库区沿河数百名群众被困孤岛,指挥部紧急调集水域救援力量成立警戒侦查组、人员转移组、物资运输组前往救援,打通水上救援通道。
乐山市交通运输局港航中心、乐山蓝天救援队迅速前出侦查,查明水路行驶条件和群众被困情况;乐山军分区无人机分队通过大型运输无人机挂载医疗箱、饮用水和救生衣抛投至孤岛;乐山市消防救援支队驾驶大功率救援艇,双发冲锋舟,充气救援艇等驶向孤岛;省森林消防总队、乐山军分区水域救援力量向人员转移组汇合。在现场指挥员的统一指挥下,各方力量汇聚孤岛,受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
在严重垮塌的综合废墟区域,社会救援力量协同作战。在本次演练中首次尝试了由省应急厅深化对社会应急力量的任务分工,应急厅联合团省委、省红十字会发布《告社会组织和志愿者书》,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应对。
省红十字会迅速启动社会应急力量参与重特大灾害抢险救援行动现场协调机制,启动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为社会应急力量提供信息咨询、高速通行、后勤装备补给等支持。同时,联动灾区红十字会承担社会力量专业救援队伍的统一食宿保障,利用扩展式宿营车、模块化单元房、一体式运动应急餐车等专业设备,为应急队伍提供全天候、专业化后勤保障。此次演练,省红十字会共投入各种特种应急救援车辆5台,紧急救援庇护所8套、37平网架帐篷1顶,天幕帐篷8顶,12平救灾帐篷12顶,各类生活保障物资100套,搭建了约3000平米的宿营区、供餐区和共享办公区。据了解,这是我省首次模拟实践社会力量参与紧急救援深化分工、集中保障模式,也是作为我省将来面临重大自然灾害时建立社会力量专业救援队伍后勤保障平台的一次有益探索。
除此之外,在隧道救援、地灾处置、堰塞湖爆破、山岳救援、危重伤员转运等科目中,各支队伍精诚协作,每个救援队员各司其职,整个救援现场忙而不乱,他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在抢救生命这一任务面前,他们的一举一动中充满了默契,为受灾群众打通了一条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