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率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推动防灾减灾能力迈向新台阶

  • 发布时间: 2021-09-18
  • 来源: 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2021年9月16日04时,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及时响应,开展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研判,于当日16时发出《未来三天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因受泸县地震与降雨双重影响,震区泸州市及周边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提升,近日内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这是该办今年发出的第16期分析报告,据悉,像这样的风险分析报告每周每月都会及时发送给各市州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队伍,为各地提早谋划防范应对工作提供科学分析支撑。

四川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灾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仅在2019年至2021年间,就相继发生“6·17”长宁6.0级地震、“3·28”木里森林火灾、“8·18”暴雨洪涝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全省21市(州)135个县(市、区)36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异常严峻。

针对四川“灾多”“灾重”“灾频”的自然灾害现状,四川省应急厅会同水利厅、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林草局,率先探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开创性应用自然灾害关键致灾因子,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实现资源信息互通共享,形成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合力。为科学打造自然灾害科学应对体系,依托省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地震、林草等部门,建立起跨部门灾情互通与会商研判机制。各部门集合数据,系统分析,共同打通信息互通平台,畅通应急联络渠道,为研究防范应对全省自然灾害形成联防联控合力。

探索分析关键致灾因子,建立综合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通过会商研判机制,系统研究出全省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特征,重点选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干旱灾害等高危灾种,探索分析主要致灾因子。开创性运用致灾因子,结合气象趋势预测数据,采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分析各灾种危险性,并根据全省地形、地貌、地质和自然人文等因素,建立起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科学分析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通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基础数据,选取各类自然灾害的易发性、发灾频率(或强度)以及全省土地利用类型、人口经济、应灾能力、恢复力、救援力量与物质分布等适用指标,成功构建起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数学评估模型;并根据全省综合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三个重要因素,科学划分出“高、较高、中、低”四级自然灾害风险区,构建出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形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研判成果。

目前已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月度分析3次,周分析12次,重点时段分析2次,评估成功率(AUC值)达到0.6以上,对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对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图1  四川省7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区图)

科学求证推动持续优化,提高综合风险评估准确性。为不断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从定性维度将风险分析预测结果与灾情实况进行比对,进行宏观求证分析。然后从定量维度验证精度,选取成功率曲线、ROC诊断及经济损失密度等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科学检验。从优化致灾因子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各地区承灾体脆弱性和综合减灾能力、气象数据准确性三个方向持续减少研判误差,以求更客观准确的对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

(图2  四川省7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验证图)

形成动态评估技术体系,推动防灾减灾能力迈向新台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成果为全省安全度汛和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但由于现有的全省综合风险分析基础资料不够翔实,风险评估模型不够完善,限制了风险评估成果精度的大幅提升空间。

下一步,四川省将继续在建立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努力开展评估模型的优化升级,持续推动风险评估技术向纵深、向基层发展。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数据,持续补充完善全省承灾体脆弱性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等社会属性,构建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全省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试点县高精度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形成一套点面结合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全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降低人民承灾风险,推动防灾减灾能力迈向新台阶。

【编辑: 邓韵】
省厅动态
四川率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推动防灾减灾能力迈向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1-09-18 风险监测与综合减灾处

2021年9月16日04时,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四川省减灾委办公室及时响应,开展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形势研判,于当日16时发出《未来三天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报告》,报告指出“因受泸县地震与降雨双重影响,震区泸州市及周边地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等级提升,近日内发生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较大。”这是该办今年发出的第16期分析报告,据悉,像这样的风险分析报告每周每月都会及时发送给各市州应急管理局、消防救援队伍,为各地提早谋划防范应对工作提供科学分析支撑。

四川是我国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全省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灾频率高,造成损失重。仅在2019年至2021年间,就相继发生“6·17”长宁6.0级地震、“3·28”木里森林火灾、“8·18”暴雨洪涝等多起重大自然灾害,造成全省21市(州)135个县(市、区)363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300亿元,全省防灾减灾救灾形势异常严峻。

针对四川“灾多”“灾重”“灾频”的自然灾害现状,四川省应急厅会同水利厅、自然资源厅、省气象局、省林草局,率先探索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开创性应用自然灾害关键致灾因子,构建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支撑体系,全面提升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对能力。

实现资源信息互通共享,形成自然灾害联防联控合力。为科学打造自然灾害科学应对体系,依托省减灾委办公室,会同应急、气象、水利、自然资源、地震、林草等部门,建立起跨部门灾情互通与会商研判机制。各部门集合数据,系统分析,共同打通信息互通平台,畅通应急联络渠道,为研究防范应对全省自然灾害形成联防联控合力。

探索分析关键致灾因子,建立综合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通过会商研判机制,系统研究出全省自然灾害空间分布规律特征,重点选取洪涝灾害、地质灾害、森林火灾、干旱灾害等高危灾种,探索分析主要致灾因子。开创性运用致灾因子,结合气象趋势预测数据,采用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分析各灾种危险性,并根据全省地形、地貌、地质和自然人文等因素,建立起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基础数据库。

构建综合风险评估模型,科学分析全省自然灾害风险。通过灾害综合风险评估基础数据,选取各类自然灾害的易发性、发灾频率(或强度)以及全省土地利用类型、人口经济、应灾能力、恢复力、救援力量与物质分布等适用指标,成功构建起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数学评估模型;并根据全省综合风险的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脆弱性、防灾减灾能力三个重要因素,科学划分出“高、较高、中、低”四级自然灾害风险区,构建出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体系,形成自然灾害综合风险研判成果。

目前已开展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月度分析3次,周分析12次,重点时段分析2次,评估成功率(AUC值)达到0.6以上,对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防范应对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图1  四川省7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区图)

科学求证推动持续优化,提高综合风险评估准确性。为不断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首先从定性维度将风险分析预测结果与灾情实况进行比对,进行宏观求证分析。然后从定量维度验证精度,选取成功率曲线、ROC诊断及经济损失密度等方法对分析结果进行科学检验。从优化致灾因子的区域性和时效性、各地区承灾体脆弱性和综合减灾能力、气象数据准确性三个方向持续减少研判误差,以求更客观准确的对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进行分析评估预测。

(图2  四川省7月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验证图)

形成动态评估技术体系,推动防灾减灾能力迈向新台阶。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成果为全省安全度汛和综合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基础保障,但由于现有的全省综合风险分析基础资料不够翔实,风险评估模型不够完善,限制了风险评估成果精度的大幅提升空间。

下一步,四川省将继续在建立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基础上,努力开展评估模型的优化升级,持续推动风险评估技术向纵深、向基层发展。充分运用第一次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成果数据,持续补充完善全省承灾体脆弱性和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等社会属性,构建基于地理信息平台的全省综合风险评估模型与试点县高精度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形成一套点面结合的自然灾害综合风险评估技术支撑体系,进一步提升全省防灾减灾救灾能力,降低人民承灾风险,推动防灾减灾能力迈向新台阶。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