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查有多少“花式”?

  • 发布时间: 2021-08-25
  • 来源: 半月谈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消防验收通过了?”“通过了。”“烟雾报警器上的红盖子都没拆,根本没启用,你们是怎么通过验收的?”....

这是半月谈记者跟随中部某省政府安委办派出的督查组,在一处新建成的办公场所检查时遇到的一幕。红盖子不拆,就探测不到烟雾。面对督查人员的质问,企业负责人哑口无言。无疑,此前的消防验收走了过场。

安全检查“花式”走过场

为预防事故,时下各地安全检查不少。然而,一些检查避重就轻,走过场,滋生风险。

——“查安全就是查台账”。有的地方凡安全考核、安全验收、安全督查必看台账,习惯于把“说了”当成“做了”,以汇报代替检查,以台账代替现场。有的企业不在发现问题、整改隐患上下功夫,把力气用在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上。

半月谈记者在随行的一次安全检查中看到,在一家建筑企业,检查人员对着满满一桌子装帧精美的文件赞不绝口,并当场表示不用去现场看了。“省、市安委办下发的文件都认真学习过,各个层级的会议也都提到安全生产,台账都有,材料齐全,内容翔实,就不用继续检查了。”

——挑安全搞得好的企业查。有的地方不敢动真碰硬,看似检查频率高、会议开得多,但遇到安全问题绕着走。随着安全检查频次加大,少数检查人员把安全检查当成“福利旅游”,走马观花。更有甚者,在企业大肆吃喝。

晋东南一家焦化企业负责人说,企业非常欢迎各级部门上门“体检”。但他发现,安全搞得越好,检查反而越多越频繁。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检查组下来时,地方政府甚至要求他们尽量拖住检查人员,帮周边问题企业打掩护。

——查而不治,光查不督。有的地方“好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一些监管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司空见惯,或碍于情面,或不愿担当,执法存在宽松软。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生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部分非煤矿山企业存在违法转包分包等情况。6月10日,山西省代县大红才铁矿发生井下透水事故,事故造成井下13人遇难。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事故发生时,这座铁矿有8个矿洞,9家外包单位在井下开采,发生透水事故的4号矿洞经过3次转包。

“多头分包在业内很普遍,这样做是为了让外包队伍形成竞争,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不出事就不会被查处。”一位铁矿企业负责人说。然而,按照规定,金属非金属矿山总发包单位对地下矿山一个生产系统进行分项发包的,承包单位原则上不得超过3家。

——有些检查可松可紧,背离初衷。采访中,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上级部门在某地进行安全检查时,往往有所在地的领导干部陪同。地方陪同的领导级别越高,检查人员越容易敷衍了事,查出的问题往往越少;反之就越多。有些检查还带有硬性指标,以查出问题的数量衡量检查管理力度,导致安全追责偏离了轨道,真正的隐患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

在安全检查上“打马虎眼”,根源何在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安全检查形式主义背后,一方面反映出部分监管人员作风不实,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安全发展的理念树得不牢。

北方某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表示,尽管单位在册职工数量不少,但“真正用得上的人”紧缺。一些长期在一线从事安全检查的监管人员来源复杂、培训滞后、素质堪忧,不能真正发挥监管作用。一些基层监管人员甚至没有配齐现代化的执法装备,现场检查还是靠眼观手摸。

基层监管人员表示,安全监管部门压力大、风险高。“到企业检查时,如果没有发现安全问题却发生了事故,就算失职。”相比之下,多到安全搞得好的企业去检查,风险也相对较小。如果到安全问题多的地方,查不出问题是失职;查出问题,往往就要停产整顿,甚至关停取缔,“得罪人的事情不好干”。

一些地方为了体现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政府安委会经常召集各成员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多个小组进行检查和督查,有时是专项检查,有时则要求全行业全覆盖。这样的检查督查动辄十天半个月,但往往事先准备工作不足,没有培训,也没有提前收集问题线索,导致实际成效有限。

一名从事煤矿安全监管的负责人说,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安全发展的理念树得不牢,没有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甚至以发展或影响地方经济为借口,默许、纵容企业违法违规生产。

压实责任,提升安全检查的精准度

基层干部认为,安全检查中的形式主义万万要不得,建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改进监管执法方式,强化科技手段,提升安全检查执法的精准性。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法、严厉追责。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党委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同时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任用、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改进监管执法方式,强化科技手段,实施分类分级执法,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推进“互联网+监管”,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调研“经典路线”。破除“到了=检查了”“报告了=解决了”的形式主义泡沫,及时通报检查结果,鼓励社会和媒体监督,提升安全检查的精准度,加强对隐患整改措施的跟踪、落实和验证,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半月谈)

【编辑: 朱鸿伟】
生产安全
安全检查有多少“花式”?
发布时间:2021-08-25 半月谈


“消防验收通过了?”“通过了。”“烟雾报警器上的红盖子都没拆,根本没启用,你们是怎么通过验收的?”....

这是半月谈记者跟随中部某省政府安委办派出的督查组,在一处新建成的办公场所检查时遇到的一幕。红盖子不拆,就探测不到烟雾。面对督查人员的质问,企业负责人哑口无言。无疑,此前的消防验收走了过场。

安全检查“花式”走过场

为预防事故,时下各地安全检查不少。然而,一些检查避重就轻,走过场,滋生风险。

——“查安全就是查台账”。有的地方凡安全考核、安全验收、安全督查必看台账,习惯于把“说了”当成“做了”,以汇报代替检查,以台账代替现场。有的企业不在发现问题、整改隐患上下功夫,把力气用在向政府相关部门汇报上。

半月谈记者在随行的一次安全检查中看到,在一家建筑企业,检查人员对着满满一桌子装帧精美的文件赞不绝口,并当场表示不用去现场看了。“省、市安委办下发的文件都认真学习过,各个层级的会议也都提到安全生产,台账都有,材料齐全,内容翔实,就不用继续检查了。”

——挑安全搞得好的企业查。有的地方不敢动真碰硬,看似检查频率高、会议开得多,但遇到安全问题绕着走。随着安全检查频次加大,少数检查人员把安全检查当成“福利旅游”,走马观花。更有甚者,在企业大肆吃喝。

晋东南一家焦化企业负责人说,企业非常欢迎各级部门上门“体检”。但他发现,安全搞得越好,检查反而越多越频繁。特别是遇到中央和省级检查组下来时,地方政府甚至要求他们尽量拖住检查人员,帮周边问题企业打掩护。

——查而不治,光查不督。有的地方“好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一些监管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重大问题司空见惯,或碍于情面,或不愿担当,执法存在宽松软。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发生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暴露出部分非煤矿山企业存在违法转包分包等情况。6月10日,山西省代县大红才铁矿发生井下透水事故,事故造成井下13人遇难。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事故发生时,这座铁矿有8个矿洞,9家外包单位在井下开采,发生透水事故的4号矿洞经过3次转包。

“多头分包在业内很普遍,这样做是为了让外包队伍形成竞争,增加产量,降低成本。不出事就不会被查处。”一位铁矿企业负责人说。然而,按照规定,金属非金属矿山总发包单位对地下矿山一个生产系统进行分项发包的,承包单位原则上不得超过3家。

——有些检查可松可紧,背离初衷。采访中,半月谈记者了解到,上级部门在某地进行安全检查时,往往有所在地的领导干部陪同。地方陪同的领导级别越高,检查人员越容易敷衍了事,查出的问题往往越少;反之就越多。有些检查还带有硬性指标,以查出问题的数量衡量检查管理力度,导致安全追责偏离了轨道,真正的隐患和问题得不到及时整改。

在安全检查上“打马虎眼”,根源何在

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安全检查形式主义背后,一方面反映出部分监管人员作风不实,安全监管责任落实不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一些地方安全发展的理念树得不牢。

北方某县应急管理局局长表示,尽管单位在册职工数量不少,但“真正用得上的人”紧缺。一些长期在一线从事安全检查的监管人员来源复杂、培训滞后、素质堪忧,不能真正发挥监管作用。一些基层监管人员甚至没有配齐现代化的执法装备,现场检查还是靠眼观手摸。

基层监管人员表示,安全监管部门压力大、风险高。“到企业检查时,如果没有发现安全问题却发生了事故,就算失职。”相比之下,多到安全搞得好的企业去检查,风险也相对较小。如果到安全问题多的地方,查不出问题是失职;查出问题,往往就要停产整顿,甚至关停取缔,“得罪人的事情不好干”。

一些地方为了体现对安全生产的重视力度,政府安委会经常召集各成员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多个小组进行检查和督查,有时是专项检查,有时则要求全行业全覆盖。这样的检查督查动辄十天半个月,但往往事先准备工作不足,没有培训,也没有提前收集问题线索,导致实际成效有限。

一名从事煤矿安全监管的负责人说,个别地方党委政府安全发展的理念树得不牢,没有正确处理安全与发展、安全与效益的关系,甚至以发展或影响地方经济为借口,默许、纵容企业违法违规生产。

压实责任,提升安全检查的精准度

基层干部认为,安全检查中的形式主义万万要不得,建议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改进监管执法方式,强化科技手段,提升安全检查执法的精准性。

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执法、严厉追责。坚持安全第一、生命至上的原则,落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制,进一步细化党委干部安全生产责任,同时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情况作为干部提拔任用、职级晋升、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

改进监管执法方式,强化科技手段,实施分类分级执法,运用信息化、大数据推进“互联网+监管”,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相结合,不搞“形象工程”,不做调研“经典路线”。破除“到了=检查了”“报告了=解决了”的形式主义泡沫,及时通报检查结果,鼓励社会和媒体监督,提升安全检查的精准度,加强对隐患整改措施的跟踪、落实和验证,切实消除事故隐患,筑牢安全防线。(半月谈)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