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决农村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到达痛点? 房前屋后“小喇叭” “土味”喊话很“硬核”

  • 发布时间: 2020-07-21
  • 来源: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日落时分,眉山市丹棱县彰加镇促进村喇叭声响彻全村,今天的应急广播又开始了。

  熟悉的乡音,实在的道理,村头聊天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来专心聆听……

  “天天听都成习惯了,这段时间雨多,该干啥子,该注意啥子,一听就晓得了。”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四川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危害大。为全面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打通村社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四川在全国第一个启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将应急广播“四大工程”定位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政策宣传、文明建设、政务服务“四大职责”相结合,初步探索建立了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现代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管理、应用的“四川模式”。

  “小喇叭”发挥安全宣传大作用

  “发大水了,应该往哪里跑?应该咋子整?大家要尖起耳朵听我们宜宾市广播电视部门安在各个生产队和集中居住地的大喇叭额……”

  每天中午,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制作的汛期安全方言节目,在地处偏远的大雪山镇雪山村村民老黄家屋顶上准时播出。

  老黄和附近的村民们围着自家饭桌,边吃饭边收听,小孩子们偶尔还能学着接上两句。

  “广电‘村村通’小喇叭的运用,让安全宣传信息直达村民的房前屋后,有效解决了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到达痛点。”宜宾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泸州,“小喇叭”同样受到各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欢迎。

  春夏相交之际,除固定的喇叭外,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组织的“移动小喇叭”摩托车巡逻队、红袖标“小喇叭”巡逻队奔赴田间地头,让森林防火知识响彻田间地头。

  “应急广播‘村村响’小喇叭弥补了不少群众对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操作不熟练和接收信息不及时的空缺。”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琳介绍。

  除了传递应急资讯,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小喇叭”还会提前“预警”。

  达州市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要求灾害信息员第一时间通过“村村响”应急广播,及时、准确、权威发布气象、水文、灾害等预警信息。

  “亭子口电站每年汛期泄洪时,很多群众自发到泄洪口下捞鱼,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我们通过电站的监控视频及附近应急广播,及时提醒制止当地群众的危险行为。”广元市苍溪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广元市通过“村村响”应急广播,发布森林火险在内的各类灾害预警信息230万条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100人次。

  据悉,为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四川编制了《四川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2019年度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2019年度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技术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省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将应急广播体系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并根据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成员单位的需求,加快完善本地应急广播系统,打通应急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土味”喊话喊出安全宣传“硬核”道理

  “天气越来越热,烧渣渣的越来越多,大家都要注意到……”

  4月2日18时,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庆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应急广播“村村响”小喇叭反复播放这段“土味”音频,引来村民驻足聆听。

  各地乡镇干部充分利用小喇叭平台,把安全知识编成各种“土味又硬核”的顺口溜、快板,用方言等本土化播报同村民唠家常、摆龙门阵,让他们“听得到”“听得懂”而且“喜欢听”。

  宜宾市应急管理局汛期安全方言节目让老黄一家很喜欢。

  “洪水来了要关电源,关煤气罐,喊撤离的时候就要赶快往高处跑,带口哨、电筒、床单那些……喇叭里头说的我都记下来了。”老黄告诉记者。

  “很接地气,让我们都能听懂,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我们的森林防火意识。”在紧邻景区的阿坝州理县古尔沟镇大沟村,游客一进村就能清晰地听到“村村响”小喇叭用通俗易懂的藏、汉语言播放《森林防火条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

  四川在藏区和彝区还加大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力度,将广播内容翻译成民族方言每日播放,防灾减灾知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今,四川省农村广播村村响日播放次数从3次提升至5次以上,播放时长从3小时提升至6小时以上。“小喇叭”响彻村庄、“移动喇叭”走街串巷已成为各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应急广播以它独有的方式发出安全宣传“最强音”。

  喇叭“时时响” 安全宣传“人人知”

  “应急广播在我们农村,真的太管用了!”谈及汛期地灾防治期间的工作,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保尔村村长李成很感慨。

  保尔村村民超过800余人,由于地处偏僻,村内青壮年大部分外出谋生,仅有半数老人小孩留守。为确保汛期安全,村里的应急广播加大了汛期地灾防治宣传,每天早、中、晚3次播出防汛信息。

  “不少农村老人不会看手机,但小喇叭却可以让他们听到。”李成说。

  目前,全省农村遍布20余万个喇叭终端,大音量、远距离、高频率精准传播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等工作部署及相关科普信息。

  德阳市通过应急广播“村村响”大力营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广泛参与的应急工作氛围。西昌市每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播放灾情防控、护林防火、防汛等相关通告。

  村民们认为应急广播传递的就是大政策,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对它倍感亲切。

  应急广播“村村响”小喇叭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也潜移默化地转变了不少人的思想。

  “听了广播,我们都晓得了,不在林区放火炮、烧香、烧钱纸,避免引起森林火灾。”古蔺县双沙镇一村民说。

  “不听还不习惯了!人老眼花耳背,字小了看不清,声音小了听不到,喇叭吼起来比看手机快多了。”年老的村民很感慨。

  在许多地方,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应急广播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库”,是“干部的腿”“书记的嘴”。

  据悉,目前四川已建成1个省级平台,2个市级平台和94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建成4.6万个村级应急广播系统,实现了行政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全覆盖。下一步,将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应急广播技术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智慧应急广播体系。(林楠)

【编辑: 刘超】
省厅动态
如何解决农村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到达痛点? 房前屋后“小喇叭” “土味”喊话很“硬核”
发布时间:2020-07-21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日落时分,眉山市丹棱县彰加镇促进村喇叭声响彻全村,今天的应急广播又开始了。

  熟悉的乡音,实在的道理,村头聊天的村民们纷纷停下来专心聆听……

  “天天听都成习惯了,这段时间雨多,该干啥子,该注意啥子,一听就晓得了。”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四川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危害大。为全面提升基层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打通村社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四川在全国第一个启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将应急广播“四大工程”定位与基层政府应急管理、政策宣传、文明建设、政务服务“四大职责”相结合,初步探索建立了统一联动、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的现代应急广播村村响建设、管理、应用的“四川模式”。

  “小喇叭”发挥安全宣传大作用

  “发大水了,应该往哪里跑?应该咋子整?大家要尖起耳朵听我们宜宾市广播电视部门安在各个生产队和集中居住地的大喇叭额……”

  每天中午,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制作的汛期安全方言节目,在地处偏远的大雪山镇雪山村村民老黄家屋顶上准时播出。

  老黄和附近的村民们围着自家饭桌,边吃饭边收听,小孩子们偶尔还能学着接上两句。

  “广电‘村村通’小喇叭的运用,让安全宣传信息直达村民的房前屋后,有效解决了安全宣传‘最后一公里’到达痛点。”宜宾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在泸州,“小喇叭”同样受到各村组干部及村民的欢迎。

  春夏相交之际,除固定的喇叭外,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组织的“移动小喇叭”摩托车巡逻队、红袖标“小喇叭”巡逻队奔赴田间地头,让森林防火知识响彻田间地头。

  “应急广播‘村村响’小喇叭弥补了不少群众对微信、微博、新闻客户端操作不熟练和接收信息不及时的空缺。”古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副局长罗琳介绍。

  除了传递应急资讯,当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小喇叭”还会提前“预警”。

  达州市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值守,要求灾害信息员第一时间通过“村村响”应急广播,及时、准确、权威发布气象、水文、灾害等预警信息。

  “亭子口电站每年汛期泄洪时,很多群众自发到泄洪口下捞鱼,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我们通过电站的监控视频及附近应急广播,及时提醒制止当地群众的危险行为。”广元市苍溪县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19年以来,广元市通过“村村响”应急广播,发布森林火险在内的各类灾害预警信息230万条次,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6100人次。

  据悉,为推动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四川编制了《四川省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总体规划》《四川省2019年度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四川省2019年度深度贫困县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技术方案》等规范性文件。省应急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发挥应急广播在应急管理工作中作用的通知》,要求各地将应急广播体系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并根据应急管理、水利、交通、自然资源等成员单位的需求,加快完善本地应急广播系统,打通应急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

  “土味”喊话喊出安全宣传“硬核”道理

  “天气越来越热,烧渣渣的越来越多,大家都要注意到……”

  4月2日18时,泸州市古蔺县双沙镇庆丰村党群服务中心应急广播“村村响”小喇叭反复播放这段“土味”音频,引来村民驻足聆听。

  各地乡镇干部充分利用小喇叭平台,把安全知识编成各种“土味又硬核”的顺口溜、快板,用方言等本土化播报同村民唠家常、摆龙门阵,让他们“听得到”“听得懂”而且“喜欢听”。

  宜宾市应急管理局汛期安全方言节目让老黄一家很喜欢。

  “洪水来了要关电源,关煤气罐,喊撤离的时候就要赶快往高处跑,带口哨、电筒、床单那些……喇叭里头说的我都记下来了。”老黄告诉记者。

  “很接地气,让我们都能听懂,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我们的森林防火意识。”在紧邻景区的阿坝州理县古尔沟镇大沟村,游客一进村就能清晰地听到“村村响”小喇叭用通俗易懂的藏、汉语言播放《森林防火条例》《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

  四川在藏区和彝区还加大民族语言节目译制力度,将广播内容翻译成民族方言每日播放,防灾减灾知识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如今,四川省农村广播村村响日播放次数从3次提升至5次以上,播放时长从3小时提升至6小时以上。“小喇叭”响彻村庄、“移动喇叭”走街串巷已成为各地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应急广播以它独有的方式发出安全宣传“最强音”。

  喇叭“时时响” 安全宣传“人人知”

  “应急广播在我们农村,真的太管用了!”谈及汛期地灾防治期间的工作,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片口乡保尔村村长李成很感慨。

  保尔村村民超过800余人,由于地处偏僻,村内青壮年大部分外出谋生,仅有半数老人小孩留守。为确保汛期安全,村里的应急广播加大了汛期地灾防治宣传,每天早、中、晚3次播出防汛信息。

  “不少农村老人不会看手机,但小喇叭却可以让他们听到。”李成说。

  目前,全省农村遍布20余万个喇叭终端,大音量、远距离、高频率精准传播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等工作部署及相关科普信息。

  德阳市通过应急广播“村村响”大力营造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公众广泛参与的应急工作氛围。西昌市每日分早、中、晚三个时段播放灾情防控、护林防火、防汛等相关通告。

  村民们认为应急广播传递的就是大政策,是党和政府的声音,对它倍感亲切。

  应急广播“村村响”小喇叭受到各地干部群众的欢迎,也潜移默化地转变了不少人的思想。

  “听了广播,我们都晓得了,不在林区放火炮、烧香、烧钱纸,避免引起森林火灾。”古蔺县双沙镇一村民说。

  “不听还不习惯了!人老眼花耳背,字小了看不清,声音小了听不到,喇叭吼起来比看手机快多了。”年老的村民很感慨。

  在许多地方,干部群众亲切地称应急广播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信息库”,是“干部的腿”“书记的嘴”。

  据悉,目前四川已建成1个省级平台,2个市级平台和94个县级应急广播平台,建成4.6万个村级应急广播系统,实现了行政村应急广播村村响全覆盖。下一步,将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媒体融合发展方向的应急广播技术体系、运行管理体系、保障体系,到2025年全面建成智慧应急广播体系。(林楠)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