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绝“没想到” 穿好安全甲胄

  • 发布时间: 2023-01-17
  • 来源: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据有关方面分析研判,今年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总体较常年偏高,火灾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增多。布满枯枝落叶的森林隐患四伏,只要存在“松口气”“歇歇脚”,或者盲目乐观思想,稍微不注意,每一片森林都可能成为巨大的“火药桶”。综合来看,随着全球变暖等因素导致的气候环境变化,我们身处的世界成为风险无处不在的“丛林”,倘若没有防灾减灾的甲胄,每一个地方都将危机重重。事前预防好过事后兜底,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建立以风险治理为中心的治理体系,科学精准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杜绝“没想到”,才能做到防灾于未萌、处置于瞬时。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就是在守民心,顺民意。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轻则财产损失,重则人员伤亡、骨肉离散。每一次突发灾害发生时,全国各地都始终把“救人”当做第一要务,这种将群众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的做法,是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是内心油然而生的人民情怀。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就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不惜代价、毫不迟疑,从而找准方向、少走弯路,得到广大人民的真正支持。在推进防范化解灾害风险过程中,要树立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分析问题要“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遇上困扰坚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一切干扰,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宁做事前臭皮匠,不做事后诸葛亮。把防范化解灾害风险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关键在于未雨绸缪、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灾害总是潜伏在我们身边,会以各种突如其来、难以察觉的方式发生。平静的森林里,漫不经心的小小烟头,随意丢弃的塑料瓶,作业时溅出的小火花,都可能造成数万亩山林的损毁;洪灾前松垮的堤坝,在洪水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河流两岸泽国千里;雨季山区的涓涓细流成为玩水消暑圣地,然而上游来水时泥沙俱下,洪流滚滚,带走无数生命……许多人都会以“没想到”表达对灾害发生的无奈和无助。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并非灾情来时“冲上去”、灾情去时“退下来”,并非与灾害面对面“肉搏”,更多时候考验的是“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讲人定胜天,对灾害风险立足于“抗”,结果可能会造成更大损失。如今,随着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积极地“防”成为对抗灾害的不二法宝。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必须从大量事故灾害的征兆、苗头、隐患入手,真抓实干把风险查在前,把漏洞补在前。做做样子、心存侥幸、敷衍应付,只会让风险失控、隐患加重,直至酿成悲剧。要充分调用各方面资源、优势,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将各项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压实到位,确保责任上心、上肩,推动关键人、重点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是灾害防范过程的“治未病”。运用科技手段,在“防”上下功夫,就是找准了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七寸”,是落实“防灾是最大的救灾”理念的有效抓手。面对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的基本国情,依靠科技助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关系着国计民生,关乎着国家安全。在全国各地一次次同灾害斗争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各受灾地区在铸就人防、物防“铜墙铁壁”的同时,大数据、无人机、现代通信等“技防”力量也在不断充实。以前救灾救人全靠人力,以生命拯救生命,以血肉铸就防线,如今,“耳聪目明”的无人机、“火眼金睛”的救援机器人等成为了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先锋队、主力军。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攻坚战,是一场人与灾害赛跑的“信息战”,一系列“科技神器”恰恰“以快制胜”,让远方的水情灾情、地质变化、森林火情等“近在眼前”,让灾害隐患“无处遁形”。电子哨兵“云上”瞭望、“5G+VR”远程实时观测、北斗高精度监测预警、AI预测城市内涝……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战术”,在监测预测、应急处突、灾损评估、灾后重建各个环节中注入的科技力量,让防灾减灾变得更“聪明”。

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每到夏季无数溺亡事件,数不清的家庭支离破碎,小火亡人事件时有发生,消防通道被占用比比皆是,违规野外用火屡禁不止……大量事实表明,防灾减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知识缺乏,是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提高全民防的意识、提升防的能力是应对灾害事故的基础性工作,也许一个不起眼的小知识,就是对生命财产的全力守护!人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安全的最终受益者。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压力传导到基层、到企业,发动每个社区、每栋楼、每个居民家庭,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预防、随时能应急”的大安全格局。要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动员群众,提升全社会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防范能力。在扎实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基础上,积极采用现场模拟、人机互动、防灾救灾装备展示等新手段,采取宣传画、顺口溜、微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宣传普及工作的可及性、有效性,确保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走心入脑、见行见效。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推进防范化解安全灾害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常备不懈。我们要坚持政治引领,提升应急理念,认清形势任务,在“制”上夯实根基,在“防”上做足文章,在“教”上入脑入行,就一定能牢牢守好安全底线,答好防范化解风险这道考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营造良好安全环境。(蜀安之声)

【编辑: 陆杨】
蜀安之声
杜绝“没想到” 穿好安全甲胄
发布时间:2023-01-17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据有关方面分析研判,今年森林草原火险等级总体较常年偏高,火灾发生的不可预测性增多。布满枯枝落叶的森林隐患四伏,只要存在“松口气”“歇歇脚”,或者盲目乐观思想,稍微不注意,每一片森林都可能成为巨大的“火药桶”。综合来看,随着全球变暖等因素导致的气候环境变化,我们身处的世界成为风险无处不在的“丛林”,倘若没有防灾减灾的甲胄,每一个地方都将危机重重。事前预防好过事后兜底,未雨绸缪好过亡羊补牢,防范危机好过应对危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建立以风险治理为中心的治理体系,科学精准做好预防工作,才能杜绝“没想到”,才能做到防灾于未萌、处置于瞬时。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就是在守民心,顺民意。一旦发生灾害事故,轻则财产损失,重则人员伤亡、骨肉离散。每一次突发灾害发生时,全国各地都始终把“救人”当做第一要务,这种将群众生命安全放在最高位置的做法,是对生命至高无上的尊重,是内心油然而生的人民情怀。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就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不惜代价、毫不迟疑,从而找准方向、少走弯路,得到广大人民的真正支持。在推进防范化解灾害风险过程中,要树立底线思维,不回避矛盾,不掩盖问题,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分析问题要“宁可信其大、不可信其小”,遇上困扰坚持“宁听骂声、不听哭声”,不惜一切代价、排除一切干扰,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宁做事前臭皮匠,不做事后诸葛亮。把防范化解灾害风险这项工作做实做细做好,关键在于未雨绸缪、夯实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灾害总是潜伏在我们身边,会以各种突如其来、难以察觉的方式发生。平静的森林里,漫不经心的小小烟头,随意丢弃的塑料瓶,作业时溅出的小火花,都可能造成数万亩山林的损毁;洪灾前松垮的堤坝,在洪水的冲击下土崩瓦解,河流两岸泽国千里;雨季山区的涓涓细流成为玩水消暑圣地,然而上游来水时泥沙俱下,洪流滚滚,带走无数生命……许多人都会以“没想到”表达对灾害发生的无奈和无助。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并非灾情来时“冲上去”、灾情去时“退下来”,并非与灾害面对面“肉搏”,更多时候考验的是“图之于未萌,虑之于未有”的能力。过去,我们常讲人定胜天,对灾害风险立足于“抗”,结果可能会造成更大损失。如今,随着对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入,积极地“防”成为对抗灾害的不二法宝。防范化解灾害风险,必须从大量事故灾害的征兆、苗头、隐患入手,真抓实干把风险查在前,把漏洞补在前。做做样子、心存侥幸、敷衍应付,只会让风险失控、隐患加重,直至酿成悲剧。要充分调用各方面资源、优势,做到如身使臂、如臂使指,将各项防灾减灾决策部署压实到位,确保责任上心、上肩,推动关键人、重点人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要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注重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打蛇打七寸,挖树先挖根。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就是灾害防范过程的“治未病”。运用科技手段,在“防”上下功夫,就是找准了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七寸”,是落实“防灾是最大的救灾”理念的有效抓手。面对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分布广的基本国情,依靠科技助力,构建信息化、智能化、现代化的防灾减灾体系,关系着国计民生,关乎着国家安全。在全国各地一次次同灾害斗争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各受灾地区在铸就人防、物防“铜墙铁壁”的同时,大数据、无人机、现代通信等“技防”力量也在不断充实。以前救灾救人全靠人力,以生命拯救生命,以血肉铸就防线,如今,“耳聪目明”的无人机、“火眼金睛”的救援机器人等成为了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先锋队、主力军。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的攻坚战,是一场人与灾害赛跑的“信息战”,一系列“科技神器”恰恰“以快制胜”,让远方的水情灾情、地质变化、森林火情等“近在眼前”,让灾害隐患“无处遁形”。电子哨兵“云上”瞭望、“5G+VR”远程实时观测、北斗高精度监测预警、AI预测城市内涝……高科技正在重新定义新时代的防灾减灾“战术”,在监测预测、应急处突、灾损评估、灾后重建各个环节中注入的科技力量,让防灾减灾变得更“聪明”。

没有意识到风险是最大的风险。每到夏季无数溺亡事件,数不清的家庭支离破碎,小火亡人事件时有发生,消防通道被占用比比皆是,违规野外用火屡禁不止……大量事实表明,防灾减灾意识不强、自救互救知识缺乏,是灾害造成人员伤亡的主要原因。提高全民防的意识、提升防的能力是应对灾害事故的基础性工作,也许一个不起眼的小知识,就是对生命财产的全力守护!人人都是自己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也是安全的最终受益者。要发展壮大群防群治力量,真正把压力传导到基层、到企业,发动每个社区、每栋楼、每个居民家庭,形成“人人讲安全、个个会预防、随时能应急”的大安全格局。要丰富载体,创新形式,广泛宣传动员群众,提升全社会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防范能力。在扎实开展安全宣传“五进”工作基础上,积极采用现场模拟、人机互动、防灾救灾装备展示等新手段,采取宣传画、顺口溜、微视频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宣传普及工作的可及性、有效性,确保防灾减灾相关知识、技能走心入脑、见行见效。

“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指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为推进防范化解安全灾害风险提供了根本遵循。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常备不懈。我们要坚持政治引领,提升应急理念,认清形势任务,在“制”上夯实根基,在“防”上做足文章,在“教”上入脑入行,就一定能牢牢守好安全底线,答好防范化解风险这道考题,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营造良好安全环境。(蜀安之声)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