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应急文化

  • 发布时间: 2022-11-04
  • 来源: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 字体:
  • 分享到:
       
  • 打印: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形而有力,须臾不可少。应急文化是人们在应急实践中形成的应急意识和价值观、应急行为规范以及外化的行为表现,对群体中人们的应急行为起着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难而不断发展壮大,因为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液之中,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在大灾面前挺身而出、大爱无疆,因为有连绵不绝的文化激励无私无畏、奋勇向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无一不是应急文化的具象化。当前,受气候变化、疫情影响,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灾害易发多发。作为新时代的应急人,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赓续红色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无私无畏、大爱大义”等为特点的新时代应急文化,构筑精神“长城”、汇聚应急力量、激发奋进之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示新气象新作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不畏艰辛、勇往直前、风雨同舟、万众一心的精神根植于民族灵魂之中。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来扎根中华大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伟大中华文明,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建设应急文化,第一要务在于赓续红色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应急文化的根本源泉。虽然经历革命洗礼的先辈英雄渐次远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必将融入中华历史,融入民族精神,成为指引我们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建设应急文化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等忧患意识和“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舍己救人”等优良传统,继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激发新时代应急人无限忠诚可靠、极端认真负责、甘于牺牲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善于开拓创新。唯此方能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唯此方能警醒“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唯此方能闻令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唯此方能逆难而上,用血肉之躯筑起救援堤坝;唯此方能枕戈待旦,点亮守护之光。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建设应急文化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更是我们风雨来袭、迎战大灾大难时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历史充分证明,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而且形势越好、发展越顺利,越要克服懈怠情绪、增强忧患意识。面对我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的基本省情,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们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用“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命大于天。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护佑生命早已融入民族基因、时代精神。建设应急文化建设,核心在于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应急文化建设始终。在党和政府的价值序列里,生命永远是无价的,永远是最高的。这不仅是应急管理部门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所决定了,也是我们民族千年来“民本”思想所决定的,更是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成为“中国之治”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最深层的政治伦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在“让我上”“有我在”的诠释坚守的话语中,体现在分秒必争的生命光速中,体现在飞夺泸定桥式的救援中,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绝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任何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涓涓之力汇成滚滚暖流,点点微光汇就满天星河。

每一次突发事件,每一次救援,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袋有热度的血液,每一笔包含关爱的捐款,每一束守护安全的亮光都是应急精神、应急力量的具体体现。建设应急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增强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激发公众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奠定应急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形成整体应急文化氛围。事实证明,无论是“6·17”长宁地震,还是“9·5”泸定地震,在大灾大难面前,需要广大群众自救互救,更需要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守护生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才能提高救援的达到率和成功率,从而降低伤亡率。因此,建设应急文化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应急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应急、支持应急的浓厚氛围。

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居安思危,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各级党委要把应急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经过千百年的涵养,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建设应急文化建设,也需各级党委政府从长远着手,从当下抓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需要各级紧盯解决当前应急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个别地方把文化建设当软指标,重业务不重文化、以业务代替文化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钉钉子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持之以恒的啃“硬骨头”、涉“深水区”、攻“桥头堡”,形成“联合作战、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动力作品,明确各类社会主体的应急责任义务和权利,加强应急标志标识、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应急设施及应急符号标准化建设,打造应急文化主题公园、防灾体验中心和应急纪念馆等,构建分层次、差异化、重实践的全民应急宣传教育体系。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迈步新征程,要把应急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建设应急管理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应急管理系统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蜀安之声)

【编辑: 梁浩鑫】
蜀安之声
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新时代应急文化
发布时间:2022-11-04 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形而有力,须臾不可少。应急文化是人们在应急实践中形成的应急意识和价值观、应急行为规范以及外化的行为表现,对群体中人们的应急行为起着持续的影响甚至决定作用。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中华民族能够经历无数灾难而不断发展壮大,因为家国情怀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血液之中,因为有千千万万个中华儿女在大灾面前挺身而出、大爱无疆,因为有连绵不绝的文化激励无私无畏、奋勇向前。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无一不是应急文化的具象化。当前,受气候变化、疫情影响,安全形势更加严峻,安全风险不断增加,灾害易发多发。作为新时代的应急人,我们更加迫切需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赓续红色精神,发扬传统文化,加快建设“未雨绸缪、居安思危、敬畏自然、珍爱生命、无私无畏、大爱大义”等为特点的新时代应急文化,构筑精神“长城”、汇聚应急力量、激发奋进之力,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示新气象新作为。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把不畏艰辛、勇往直前、风雨同舟、万众一心的精神根植于民族灵魂之中。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来扎根中华大地,用马克思主义真理激活了伟大中华文明,用中华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凝聚成强大的精神力量,鼓舞和激励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接续奋斗。建设应急文化,第一要务在于赓续红色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是应急文化的根本源泉。虽然经历革命洗礼的先辈英雄渐次远去,但他们的革命精神和为民情怀必将融入中华历史,融入民族精神,成为指引我们披荆斩棘、勇毅前行的强大动力。建设应急文化需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以人民为中心,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以人为本”“防患于未然”等忧患意识和“团结奋斗”“自强不息”“舍己救人”等优良传统,继承“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精神,激发新时代应急人无限忠诚可靠、极端认真负责、甘于牺牲奉献、勇于担当作为、善于开拓创新。唯此方能知道“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唯此方能警醒“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唯此方能闻令而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唯此方能逆难而上,用血肉之躯筑起救援堤坝;唯此方能枕戈待旦,点亮守护之光。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建设应急文化建设,要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这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更是我们风雨来袭、迎战大灾大难时最可靠的力量源泉。历史充分证明,忧患意识任何时候都不可或缺,而且形势越好、发展越顺利,越要克服懈怠情绪、增强忧患意识。面对我省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的基本省情,我们所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我们只有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用“以身许国,何时不可为”的勇毅担当,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掌握应对风险挑战的战略主动,推动应急管理事业取得新成就。

人民生命大于天。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护佑生命早已融入民族基因、时代精神。建设应急文化建设,核心在于把始终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贯穿应急文化建设始终。在党和政府的价值序列里,生命永远是无价的,永远是最高的。这不仅是应急管理部门担负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所决定了,也是我们民族千年来“民本”思想所决定的,更是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成为“中国之治”最根本的价值取向、最深层的政治伦理。“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体现在“让我上”“有我在”的诠释坚守的话语中,体现在分秒必争的生命光速中,体现在飞夺泸定桥式的救援中,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绝不放弃、不抛弃,只要是为了人民的生命负责,那么任何代价、什么后果都要担当。

涓涓之力汇成滚滚暖流,点点微光汇就满天星河。

每一次突发事件,每一次救援,每一句温暖的鼓励,每一袋有热度的血液,每一笔包含关爱的捐款,每一束守护安全的亮光都是应急精神、应急力量的具体体现。建设应急文化建设,重点在于提升全民安全意识、增强全民自救互救能力,激发公众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奠定应急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基础,形成整体应急文化氛围。事实证明,无论是“6·17”长宁地震,还是“9·5”泸定地震,在大灾大难面前,需要广大群众自救互救,更需要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守护生命。只有这样才能达到“1+1>2”的效果,才能提高救援的达到率和成功率,从而降低伤亡率。因此,建设应急文化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坚持社会共治,完善公民安全教育体系,推动安全宣传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加强公益宣传,普及安全知识,培育应急文化,开展常态化应急疏散演练,促进人民群众参与应急、支持应急的浓厚氛围。

有的放矢事易成,无的放矢事难成。

统筹发展和安全,增强忧患意识,做好居安思危,是我们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一个重大原则。各级党委要把应急文化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一手抓繁荣发展、一手抓引导管理。那些在血脉和文脉中代代传承的文化基因,经过千百年的涵养,才形成了我们今天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建设应急文化建设,也需各级党委政府从长远着手,从当下抓起,坚持不懈,久久为功。需要各级紧盯解决当前应急文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个别地方把文化建设当软指标,重业务不重文化、以业务代替文化等现象。这就需要我们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和钉钉子精神,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持之以恒的啃“硬骨头”、涉“深水区”、攻“桥头堡”,形成“联合作战、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动力作品,明确各类社会主体的应急责任义务和权利,加强应急标志标识、公共场所应急设施设备配置、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应急设施及应急符号标准化建设,打造应急文化主题公园、防灾体验中心和应急纪念馆等,构建分层次、差异化、重实践的全民应急宣传教育体系。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迈步新征程,要把应急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建设应急管理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铸魂,增强应急管理系统凝聚力、向心力、创造力,切实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力量!(蜀安之声)

上一篇:
相关链接
直属单位
市州连接
网站声明 联系我们
主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
承办单位:四川省应急管理厅宣传动员处 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院
移动端 电脑端